APP下载

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2020-09-10

清风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事法律民事民法典

本刊记者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将极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人民权利保障进入了新阶段……

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如此庞杂的法典,立法也是多年磨一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回顾历史,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当时领导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习仲勋等同志深入研究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决定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自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民事立法是富有成效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编纂和出台民法典寄予很大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典做出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法治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标志性成果,其颁布实施将推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系统地整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和借鉴了中外优秀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这部民法典不仅是民商法领域的基本法,也是其他全部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其效力领域并不限于民事司法和一般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对大多数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行为也有重要的规范和引导效用,针对在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立法角度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因此,实施好民法典不止具有法律意义,也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民法典标志着我国人民权利保障进入了新阶段。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认为,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权利、推动国家治理的法律宝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尊重和保障人民各项民事权利、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国家法律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民法典将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法律固化下来,规定的民事权利种类更加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体系更加完备,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更加完善,权利保护机制更加健全有效,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只有让民法典走进群众心里,民法典的法治意义才会得以彰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民法典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是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广泛生活领域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毋庸置疑,人格尊严得到完善的保障,也是广大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那么,民法典如何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的人格尊严?新华社报道分析认为,从全面建立反性骚扰制度防线,到构筑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再到保障公众私生活“安宁权”,在生活当中曾遇到的那些糟心事,民法典中均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你我加以保护。

比如,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再如,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老百姓在民法典中都是自然人,都是民事主体。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杨立新教授指出,老百姓终其一生,生老病死,工作生活,财产交易,父母子女,样样俱到,都在民法典的规范和保护之下。民法典认可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受到平等的保护。

譬如,民法典规定每一个人的生命尊严都受到保护,不仅要有生的尊严、活的尊严,而且要有死的尊严,包括生前预嘱、临终关怀和尊严死,可以选择怎样面临死亡时仍然能够保护好自己最后的尊严。可以说,民法典让人的一生都有生命尊严。不仅如此,民法典还保护老百姓在出生前胎兒期间的权益;当一个人死亡后,民法典要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尊重其处分遗产的意愿。

“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民法典以慈母般的胸怀,将每一个民事主体包容其中,是老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保护老百姓权利的保护神。”杨立新表示。民法典就是按照这种设置权利和规定义务的方式,规范社会生活的秩序。民众在自己的生活中,按照民法典的规定,享有权利,行使权利,保护好自己的权利,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活得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民事法律民事民法典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民法典诞生
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转换与解释、补正、确认和部分无效的关系
论民事共同诉讼的识别进路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
加强民事调解 维护社会稳定
网络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