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在公门好修行

2020-09-10

清风 2020年13期

公门,旧时衙门,今称政府机关。修行,原指学佛学道并践行修炼的过程。

公门好修行,是一句自元代起就流行很广的谚语。反复咀嚼,觉得于现实颇富意义。

“人道公门不可入,我道公门好修行,若将曲直无颠倒,脚底莲花步步生。”元代好几部杂剧中都出现过这几句诗。清代《集俗语竹枝间》(佚名)云:“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元代民族压迫深重,冤狱遍地。连坐、株连遍布社会,以至于五家共用一把菜刀。大戏剧家关汉卿写的《窦娥冤》正是当时社会状况的折射。明朝严刑峻法,官府和百姓统统被朱皇帝锁进一座大牢笼。清代在制造冤案尤其是“文字狱”方面,不仅未遑多让,反而超迈前代,甚为惨烈,为政亦多出恶声。

弱者无奈,“公门好修行”就成了社会期盼。有清一代还专门出了两本相关的书,以强化这一思想:一本是清雍正年间的进士宋楚望编的《公门果报录》;一本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编写的《公门修行录》。

公门是权力集中之处,民间善恶皆由此教化。《公门果报录》一书称,对为官者言,“盖权势在手,喜怒由心。作善则千万人蒙其福,作恶则千万人罹其祸”;对于为吏者而言,“至于借官长之权势,假官长之喜怒,其力亦是以济人救人,陷人害人者则公门中吏胥也”。此处“多聪明智巧之人,其才足以为善,其势易于为恶,诚能随处方便,则公门固天堂之径路也。尚或藉势行权,则公门实地狱之门户也。”人治国家,公门或天堂,或地狱,有时竟然在于官吏的一时之念。

官员修德修身的影响力,老子的《道德经》曾作过一些阐述。为善为恶的影响与官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有极大关系。

《公门果报录》指出:“夫公门常常比较,时时刑罚。”刑罚之下不少人“贫而负累,冤而获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控地,无可告诉……惟公门人下接民隐,上通官情。艰苦孤危之时,扶持一分,胜他人方便十分。宽假一次,胜他人方便十次。若能释贫解冤,教愚扶弱,无乘危索骗,无因贿酷打,无知情故枉,无舞文乱法,则一日间可行十数善事。积至三年有数万善事。人在困厄,谁不知感”。所以,“神明三尺,岂无保佑?自然吉庆日至,子孙昌隆。如其不然,怨毒之财,得亦非福也。”说的虽是佛家的因果报应,却不失为一种监督震慑公门官吏的有效方式。

身在公门,你的举手之劳便是善行。

南怀瑾说:即使是一个普通职员,如果对来办事的人需要提交的材料,能够一次就讲清楚,避免人家来回跑冤枉路,也是一种善举。

公门中人的权力、决策、举措,善者利及天下,恶者祸及众生。比如“摊位”,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问题,成都市开放“摊位”三万多个,解决了10来万人的就业问题。开放小商小贩经营地块,似乎是小事一桩;但对很多平民百姓而言,则是莫大的善举。一方小小的小商小贩经营地块,往往就可能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使其免除饥寒之忧。这也需要“公门”出台一系列纾困政策,下接地气,从而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

撇除因果报应一说,共产党员身在公门,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之行,修的是“全心全意”之行,是大义的“修行”。但也总有“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心猿意马”,乃至“全不在意”者的个例。

近有消息称,西安莲湖区四府街所有门店招牌均被换成黑底白字,被人戏称是“殡葬一条街”。疫情期间,生意本就难做,现在一条街整成“殡葬气氛”,如此黑白划一,光是看着就心悸,还有多少人来消费?据说最近以来店铺招牌就换了三次。这种“骚操作”,看似加强管理,实则扰民,说重一点是害民。某些地方以维护城市形象为借口,甚至做出驱赶城市“低端人口”的举措,不知断了多少底层百姓的出路。

《公門果报录》序云:“以济人而利物,则公门正修行之地,较之深山……当更高一等矣。其造福地方者宁有穷哉,其积德于子孙者又宁有穷哉!”

公门修行非法律硬性框定,全凭为官者的内心修养和对欲望的自我约束,讲究的是心存百姓。身为公仆,心有苍生,则善恶自分。民间最讲究因果关系,最简单的语言往往包含深刻哲理,有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成因果关系。为官行善,造福民众,不管用何种语言表述,都是大善之举,故应倡之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