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比较阅读活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020-09-10朱远扬
朱远扬
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会采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一些作品,以此弄清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异同。但是,对于如何进行比较,他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因此,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并让他们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文本。接下来,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文本间横向比较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和鉴别,能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对作品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开展比较阅读活动时,教师往往会先向学生介绍横向比较的方法。所谓横向比较,一般是指针对某一个题材,选择不同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较阅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快速领会作品的境界和内涵。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不同作者写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让他们同时了解多部作品,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完了《阿Q正传》之后,教师可以开展比较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比较《阿Q正传》和《变形记》,让学生探究它们的异同。一些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变形记》和《阿Q》都对“异化”进行了揭示。但是两部作品的呈现方式又是不同的。在《阿Q正传》中,作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人的异化进行描述;而在《变形记》中,作者则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对人的异化进行了描述。
二、文本间纵向比较
和横向比较不同,纵向比较更加侧重于比较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往往相同或相似,但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所写。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及文化。所以,在开展比较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同一主题的作品,引导学生纵向比较阅读。
例如,在讲完《劝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劝学》和《师说》,探究它们的异同。一些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劝学》和《师说》都是谈学习,但是两篇文章的风格大不相同。《劝学》是战国时期的论说文,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观点的。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其他部分几乎都用了比喻,深入浅出,容易读懂。《师说》是唐代的一篇议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骈散结合,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文本内部比较
教师在开展比较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开展活动,这样往往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祝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比较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比较祥林嫂前后的变化。有的学生发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变化。一开始,她“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出旺盛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后来,她在生活的重压下,“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后来,“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沦为乞丐的她一无所有,饥寒交迫,穷困潦倒,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的妇女形象。很多学生也发现了祥林嫂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她的思想,她自始至终都被封建思想所束缚,是愚昧的。这种思想侵害了祥林嫂,让想救祥林嫂的正直有觉悟的“我”也无能为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开展比较阅读活动,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技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