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质检模式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路径探析

2020-09-10白娜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编校

白娜

摘要:图书质检工作对于图书质量非常重要,该项工作同时也是检验编辑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编校差错。在本文中首先提出编校环节的“软肋”一词,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常见的编校差错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出现编校差错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方法和措施,最后就编校与质检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建立两者之间良性反馈机制,提高编校质量。

关键词:质检 编校 路径

一、编校环节的“软肋”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将“软肋”一词定义为“比喻事物的薄弱环节”。而在现实中,何谓编校质量的“软肋”?根据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一些出版单位专业范围较宽,经济效益指标压力相对较大,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而超范围出书,导致编辑“超载”,而编辑由于工作压力加大,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无法保证图书的质量。

二是,编辑能力储备不足,编辑常常受专业知识所限,针对一些学科无出版底蕴,这也给图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一些图书要求的出版时间相对正常图书出版流程比较紧张,如果编辑当时因手头书稿量大,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精力上都难以保障图书的质量,书稿“三审”环节难免流于形式。

四是,一些责任编辑质量意识不强、质量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不够、知识更新不及时、业务不精、標准化意识薄弱,对书稿的编辑加工较为粗放,对“清源”的要求不严。甚至少数书稿因急于发稿而略去了审读环节或交来审读的书稿只是全书内容的一部分,加之个别编辑对在审读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并未做到全书通改,使得书稿质量隐患自然潜伏下来。

二、编校环节的主要错误

在编校环节容易出错的地方很多,本文主要针对稿件内容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进行详细剖析。

稿件内容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主要包括:封面、扉页、版权页等处的书名、作者名、编著方式不一致;目录和内文标题不一致;名词用法不一致,如译名不统一、同一名称前后概念说法不同;全书体例不一致,如结构欠完整、章节分配欠平衡。

造成稿件内容前后矛盾一般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同一本书,多人合作,各管各的活,互相不通气。由于主编的疏忽或者说没有起到应有的统稿作用,这种很显见的疏漏就被遗留下来了。即便是单个作者,也会因注意不够而出现这种情况。

二是,引用的材料“版本”不同,说法各异,焉能不打架? 例如,在一部书稿中,前面他在自述中写道:在我十二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而后面又介绍道:在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当被提出质疑时,作者强调这是他的儿子说的。到底哪一种说法准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在一处引用时突生灵感,对所引材料唯我所用地再“加工”。 忘记了它处还有相同的内容并未处理。

在了解了这些造成稿件内容前后不一致的原因后,应对这三类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不能只顺着作者的思路及稿件内容一读了之,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对发现那些表现得不那么直观的矛盾表述应该是很有效的,例如,在“可以把书包或身上值钱的物品抛向远处,待歹徒忙于捡钱时,快速脱身报警”的表述中,前者只提到抛物品而未提扔钱,后者又何来捡钱呢?

方法二,要多一分留意,运用思维、联想和记忆能力有意去搜寻是否有前后矛盾的顾此失彼情况存在。要想发现此类问题,必须对看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印象,前后内容不脱节,以期对同一内容信息产生条件反射,前后两处一对照,矛盾的说法自然就会现出原形。

方法三,看稿不能孤立地去看,要讲究全局意识。有个成语叫“思前想后”,那我们就应该更进一步做到“思后想前”,即将前后内容连贯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表述的前后矛盾。

三、编校环节的最后检查——质检

图书质量细节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环保质量,对每个部分的质量检查都不容忽视。编校质量主要包括内容编辑加工情况;内容所含知识性、逻辑性、科学性、常识性的正确性、准确性情况;对文字加工,语法应用,文法使用,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的应用情况;出版形式规范的应用情况等。

为了便于质检中精准记错,同时也便于后期数据的分析与使用,根据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发布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修订版),再参照本社的具体情况,对出版物差错进行类别划分(如A 类、B 类、C 类等),每个类别下面再按照具体差错情况进行细分条目(如A1、A2、A3 等),同时明确各个条目的记错标准,见表1。

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记错表是形成质检数据的基础,出版单位可以根据其出版方向以及出版物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发挥质检效力提升编校质量的策略

就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来说,质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编校并存的。由此也决定着编校一定要与质检形成一定的关系,建立良性质检反馈机制,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一)发挥质检的监督作用

质检处于图书编校保障体系的下游和末端,自然而然地与前面的环节形成了监督关系。具体体现在,可以将质检的结论作为评价编校工作的效果,以此提供最直接的依据。但是,监督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保障图书编校质量的手段,是否有效还要取决于具体的工作情况。因此,质检员要切实负起责任,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着对质量负责的精神,对稿不对人地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切皆以有利于确保出版质量的大局为准则。

(二)质检服务于编校

除了监督关系,编校与质检之间还存在服务关系,质检员要有服务意识。这是因为责任编辑对稿件成书有着一整套严密的进度计划,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质检环节自然也不例外。质检员要尽己所能满足编辑的要求,主要是在时间进度上。其实编辑都能体会,工作效果与工作时间是一对矛盾,要尽力处理好这对矛盾,视具体情况,分轻重缓急地做好安排。需要强调的是,质检员一定要及时与责任编辑进行沟通,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理解与支持。关系理顺了,自然就会心态平和地工作,这是做好质检工作的外部基础,也是服务意识强的体现。

(三)建立质检与编校协作机制

协作的目的是实现大家共同的目标。编校、质检虽然分工不同,工作侧重面也各异,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可说是殊途同归,这就需要各环节能够形成合力。质检员也要淡化自己“审判员”的角色,自觉地把自己融入查错、辨错之中。质检员既是前面环节工作情况的检查者,更是查错、纠错的实践者、参与者,也是优异质量的制造者,其要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把每本书的差错率很现实地降下来,切实起到加强质量保险的作用。

猜你喜欢

编校
教辅图书编校的特殊性及编辑建议
关于做好图书资料编校工作的思考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科技类图书编校常见问题与相关建议
科技期刊图表编校的几个问题
短文改错练习题
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应做到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