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20-09-10杨艺珍陈港能
杨艺珍 陈港能
摘要:纳米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本文主要介绍了形状可控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对球形、片状、棱形纳米银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表明纳米银是实现未来纳米器件多功能化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金属材料;纳米材料;纳米银
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1]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任何一个方向上均处于1~100nm尺度的粒子,如果按维数划分,其基本结构单元可以分为三类:零维,一维,二维。由于纳米银材料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在电学、光学和催化等众多方面具有十分优异的性能,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现已广泛应用于陶瓷材料、环保材料和涂料等许多领域[2-5]。
1.不同形态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1. 1 球形纳米银
纳米银具有高表面活性、大比表面积、强催化能力及高的导电率,已广泛用于电子浆料、生物传感器、催化、低温超导、纳米器件和光学开关等方面[6,7]。宋永辉等[8]在60℃, pH=5~6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用0. 6mol/L的水合肼还原0. 6mol/L的AgNO3,其中PVP/Ag(摩尔比)为1.5,制備出了粒度均匀且粒径<50 nm的银粉。李小灵等[9]利用盐酸羟胺与银离子络合,先生成碘化银溶胶,然后用硼氢化钠还原制备出平均粒径为30nm的银溶胶。
1. 2 片状纳米银(三角形,六边形)
纳米光亮片状Ag粉主要用于导电浆料的调制,也可用作电子材料。牛曼等[10]以PVP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溶剂和还原剂,制备了形状可控的纳米Ag颗粒。T. C. Deivaraj等[11]发现硝酸银和PVP在吡啶中的反应可导致球形或四边形、三角形纳米银片的形成,反应初期形成了球形纳米银,随反应的进行,通过陈化作用小的球形纳米银颗粒聚集为片状纳米银。
1. 3 纳米银线和棒(带、管)
纳米银线由于有良好的导电性,除了可作为纳米电子器件的导线以外,还被期望用来制备新型导电复合材料。不同的晶种浓度,可以得到不同长径比的纳米棒,其中CTAB形成的类棒状胶束和晶种诱导了纳米线的生长。
1. 4 纳米银棱柱
在银的形状控制合成中,较有意义的是纳米银三棱柱的合成。波长253.7nm的光源可诱导生成棒状纳米银粒子,365nm波长的光源诱导生长截断三棱柱形纳米银粒子,而采用波长宽泛的卤钨灯照射,则可同时得到棒状、截断三棱柱、立方体及球形纳米粒子。柠檬酸三钠在制备形状可控纳米银起着关键作用。
2.纳米材料的应用
2.1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
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并开发物质潜在的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革命性突破,纳米电子学将成为下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2.2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微电子和光电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光电信息传输、存贮、处理、运算和显示等方面,使光电器件的性能大大提高。
2.3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是很好的信息处理材料,每一个生物大分子本身是一个微型处理器,研究纳米技术在生命医学上的应用,可以在纳米尺度上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获取生命信息。
2.4在环境保领域的应用
纳米机器人可用于环境治理,特别是用于核废料的处理。环境科学领域将出现功能独特的纳米膜。这种膜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够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
3.结束语
纳米银颗粒的多形貌控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它为纳米粒子在电学、光学显微镜、化学、生物传感元件、数据存储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晓光,董军章,闵江,等.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2006,21(2):1-4.
[2]Tan Yiwei,Li Yongfang,Zhu Daoben.Noblemetal nanoparticles.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Vol.8[M],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2004:9-11.
[3]张志浩,施利毅,代凯,等.新型纳米银导电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8,39(2):337-340.
[4]和俊,司民真.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应用[J].光散射学报,2008,20(1):42-46.
[5]宋永辉,梁工英,兰新哲.化学法制备超细银粉的研究进展[J].贵金属,2006,27(4):67-72.
[6]司民真,武荣国,张鹏翔.负电性纳米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1,14(4):465-468.
[7]任祥忠,刘剑洪,张黔玲,等.以纳米Ag与接枝酪蛋白为复合载体的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5,24(2):32-34.
[8]宋永辉,梁工英,张秋利,等.球形纳米银粉的制备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36(4):709-712.
[9]李小灵,张俊虎,徐蔚青,等.紫外和增强拉曼光谱研究银纳米粒子的形成及SERS活性基底[J].贵金属,2005,26(4):31-36.
[10]牛曼,蒋阳.乙醇热还原法制备形状可控Ag纳米颗粒[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12(3):183-185.
作者简介:杨艺珍,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现为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