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文化创新的路径探索
2020-09-10张馨方
张馨方
摘要:物馆藏是记录中华文化发展和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美术馆在收藏实物的同时,也应重视对与实物的制作、使用相关信息的记录,基于此,本文对美术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美术馆文化创新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美术馆;文化创新;路径
1.美术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落后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是制约基层美术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术馆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中缺少详细的规章制度,难以对工作人员形成有力约束,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就容易出现违规行为,不能保证基层美术馆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与此同时,美术馆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不够明确,在为社会公众服务时也不够耐心、细心和热情,因而无法得到公众的好感,公众对美术馆的了解程度不高,不愿意到美术馆中参观,使基层美术馆失去了群众基础,美术馆的发展之路也会更加坎坷。
1.2 经费匮乏
各个地区的财政部门每年给基层美术馆划拨的款项少之又少,基本上只能够维持人员日常开支和文物的简单修复,致使基层美术馆基础设施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得到更新,现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使用年限过长,与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公众走进美术馆后享受不到现代化的便利服务,随处可见陈旧的设施和物品,他们很难对美术馆产生亲近感,失去了观赏文物的欲望,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愿意走进美术馆的人越来越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美术馆的发展脚步。
1.3 专业人才不足
文物的收藏、开发和利用都要由专业人才来完成,然而基层美术馆不能够支付给员工较高的薪酬,难以对专业人才產生吸引力,不少优秀人才都纷纷离职和跳槽,美术馆在职员工专业素养普遍较低。除此之外,基层美术馆没有经常性地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员工素质能力得不到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和系统平台实施管理和服务工作,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比较匮乏,不了解公众的真实需求,美术馆管理服务模式迟迟得不到改进,导致基层美术馆发展速度非常迟缓。
2.美术馆文化创新的路径
2.1 加强馆藏文物研究,关注成果多元转化
美术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美术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中枢,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加强文物研究,夯实学术基础。要深入挖掘蕴含在文物之中的丰富文化内涵,讲清楚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文化基因,进而挖掘出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要关注学术研究成果的多元转化,让扎实的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展览策划、文创开发、课程设计、精品讲座等多种形式,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于人民。
2.2 提高策展能力,打造美术馆IP
展览是美术馆最重要的文化产品,策展能力是美术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越来越多的观众会为了一个好展览反复走入美术馆。疫情期间,云端精品展成为众多文博粉的“白月光”,美术馆恢复开放后,势必吸引更多人参观。美术馆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不断策划精品展览,吸引更多观众从线上走进线下的展览。同时,要在策划展览时,树立通过展览打造美术馆IP的意识,通过IP衍生的产品设计、宣传推广等多元渠道延伸活化展览,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走出去。
2.3 鼓励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随着对美术馆文创概念理解的逐步深入,美术馆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涵也不应局限在简单的文化日用品上,而可以逐步扩展到富含美术馆特色的各种文化产品开发,如展览设计制作、文物鉴赏服务、数字化服务、实景娱乐、餐饮和物业服务等多个维度,营造“美术馆文创”的概念。同时,要主动融入文旅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探索以美术馆为文化中枢的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2.4 加快美术馆数字化进程,融通线上线下服务
要把美术馆数字化工作提升至战略高度,加速美术馆数字化工作,做好文物数据备份和共享。大力发展美术馆线上平台,推广美术馆云服务,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数字化服务探索数字化展览、虚拟展示、网上讲座、电子图书、沉浸游戏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打造符合线上服务特点的特色文化产品,避免将线下展览资源直接上网的简单操作,提升线上多元体验快感,使美术馆线上平台成为与线下形成互为支持和补充的有机结合体。
2.5 加强人才建设,关注后备人才培养
要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人才团队,这既需要美术馆有意识地“固本培元”,优化本馆从业人员成长环境,安排更多专业培训和实际操作机会,让人才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成才;也需要美术馆“广聚英才”,通过多种形式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在实践中,美术馆可以考虑加强“馆校合作”“馆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也可以考虑建立柔性人才管理机制,以联合策展人、联合策划人等形式,吸纳国内外高级人才,不断凝聚各方资源优势,培养紧缺人才。
2.6 重视展览的理念和表达的创新
要改变我们传统展览中唯藏品论、唯艺术论、唯考古论的狭隘的思维模式,处理好藏品和观众的关系,把握好展览的导向。展览什么,以何种方式去展览,所表达的审美观、价值观、历史观是否客观,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要将展览的方向视角转向观众。通过展览内容、传播形式、各种活动等让观众对所展览的历史内容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来看待历史和文物。每一个美术馆展览,要准确把握展览内容的主旨思想和展陈价值定位以及展陈与观众的关系。设计团队对展陈内容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客观地展示藏品,不能过多加入设计师对展陈内容的审美情趣和主观色彩。
参考文献:
[1]王晓阳.基层美术馆开展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创新路径——以苏州、无锡地区基层美术馆为例[J].文物春秋,2019(01):58-61+64.
[2]席静,李昕,武香萍.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上的实践研究——以创建橡胶美术馆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117-118.
[3]刘洪.新形势下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美术馆文化传播的又一创新路径[C].江苏省美术馆学会.江苏美术馆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江苏省美术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江苏省美术馆学会:南京博物院,201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