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对叶永烈先生的一次专访
2020-09-10阙维杭
阙维杭
著名作家叶永烈因病于2020年5月15日在上海长海医院逝世,享年80岁。噩耗传来,国内外各大中文媒体纷纷报道,老中青读者和作家文友们都沉浸在缅怀之中,我也静静地回忆起曾经对他做过的一次访谈。
一次毫无负担的交谈
很多缅怀叶永烈先生的报道、文稿中,提到他身为“一代人科幻梦的启蒙者”的科普创作成果——20岁的《十万个为什么》作者、发行400余万册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作者,也提到他身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传记文学作家,不仅有“红色系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等大部头著作,也创作出具有极强警示作用、史料性极强的“黑色系列”(《“四人帮”兴衰》,经重新修订后,分《王洪文传》《张春桥传》《江青传》《姚文元传》四卷本分别出版,加上第五本《陈伯达传》);不过却忽略了或者来不及提到他本世纪初创作的另一类文学作品——“政治幻想小说”。
这也使我想起了一次与叶永烈先生很偶然的交往。那是在2002年间,其时我在美国旧金山《侨报》主持采编工作,记得那年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我在报社接到一通电话,传来带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话,自报家门——“我是叶永烈”。我一听是叶永烈的大名,就开心地和他聊了起来。
叶先生告知,他近日来美国探亲,住在儿子家(他儿子留学有成在旧金山湾区工作),并相邀我有时间的话去他那儿见面聊聊,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他告诉我,他儿子家位于阿拉米达(与旧金山遥遥相望的一个半岛,让我马上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末严歌苓的家也安在那岛上,我也曾应邀去过)。
大约隔了几天的一个晚上,我驱车近一个小时驶往阿拉米达的一处比较新的社区,找到了叶永烈先生儿子家——一座宽敞的两层西班牙风格的独栋建筑。进门就看到了笑容可掬的叶先生,还有他太太和儿子一家。稍事寒暄,我就和叶先生坐在客厅轻松交谈起来,原来他刚刚收到新近付梓的一本新书《毛泽东重返人间》,颇有些写作体会要分享。
我们毫无陌生感地交流,当然主要是听他畅谈“政治幻想小说”《毛泽东重返人间》的创作及其他,真是毫无负担的一次交谈。告别时,叶先生把他的这部最新著作和另一本记录“9·11”事件观感的随笔集《受伤的美国》一起借我回家翻阅。
访谈节选
两天后,我依据与叶先生访谈的印象和那本30万字新书的讀后感,写了一篇专访,随即刊发在《侨报》美西版,全文不太长,节选如下。
一九九三年是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叶永烈又一次在北京瞻仰毛泽东纪念堂后,忽发奇思妙想:如果毛泽东重返人间,将会如何看待今日中国——毛后中国,邓后中国?他将如何评价粉碎“四人帮”?如何看待华国锋下台?如何面对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今日中国的现实变化?如何评价江泽民?……他希冀淋漓尽致地写出以毛泽东的眼光看今日中国——“毛眼看中国”,于是想到了借助“政治幻想小说”这样的新形式,而他自然也具备以这种小说体裁、春秋笔法纵横历史与现实之间、描绘伟人与百姓的优势。
写惯了“红色”“黑色”系列长篇纪实和科幻小说的叶永烈,轻车熟路般地驾驭起他那酝酿已久的“政治幻想小说”三部曲(继《毛泽东重返人间》后,他拟写作《斯大林重返人间》和《蒋介石重返人间》)。对这部新书的阅读效果,他颇为自信地表示:“这是一部视角非常独特、构思格外奇特的小说。调侃的笔调和幽默的文笔,会使读者诸君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读完本书。”
叶永烈笔下复活了的毛泽东面对今日变化神速的中国,自然有了许多“隔世之感”,他的“纵向比较”思维也每每令人忍俊不禁。毛泽东不识“手机”“打的”“洋快餐”“必胜客”“下海”“下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新生事物或新名词及现实,又在梦境里与华国锋、江泽民、邓小平、蒋介石、赫鲁晓夫、毛新宇、江泽民乃至“泼辣记者”法拉奇会面,交谈中自然涉及历史事件、人物评价,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气象中的沉思与自省。
善于调查研究的毛泽东又深入底层,四合院里访百姓,跟打工仔聊家常,遇见“美眉”“帅哥”等“新新人类”,所见所闻所思使他对今日中国有了感性认识,内心深处涌起欣慰、遗憾或不解,不无观念的差异。这一切在情在理的描述,加上作家在多年来谙熟毛泽东各种史料和生活细节基础上,对毛泽东性格、风度、神态、姿势等的把握,惟妙惟肖,诙谐风趣,透过那独特之“眼”反映现实,读来引人入胜也引人思索。
叶永烈坦承他是怀着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这样的领袖人物的崇敬之情展开这部书的写作的,而小说笔法的演进与各种人与事之间的交流碰撞,在大胆构想中也浸满了善意。问及此书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前景,叶永烈答称已有一家出版社准备审稿报批。
作为记者型的作家,叶永烈在“文革”后的大量作品使他享有“旧闻记者”“高产作家”的衔头。他从旧闻中还原鲜为人知的历史,此历史中廓清关键人物和事件的面目;今天,他的“政治幻想小说”则在现实中回顾历史,在现实与历史的交叉中思考,依然具有极强的史实性、可读性。他,就是这样一位不断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写作热点的作家,也是一位不断超越以往写作的作家。
“煤球炉”式的作家
上引专访节选比较简洁地介绍了叶永烈先生创作《毛泽东重返人间》的始末,简述了这部新小说的梗概及特色,也可说为他贡献中国文坛一个新的创作文本——“政治幻想小说”做了点小小札记。由于叶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史、党史及领袖人物了然于胸,且洞悉中国社会民情,加之早先科幻小说的写作训练,书写这部全新的非科幻的“政治幻想小说”,他做出别具一格的种种并非完全不可能的假设与猜想,也便游刃有余了。
近日我在翻阅叶先生的相关创作材料时,发现凤凰卫视2011年7月17日播出节目《名人面对面——叶永烈:游走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特别作家》,其部分文字实录也谈及这一话题,其中说道:《毛泽东重返人间》“……写的是忽然有一天老人家从纪念堂里醒过来了,而且走出来了,看到了21世纪的中国,然后他跟新的21世纪的这种碰撞。你想想他的思想还停留在1976年,所以他在过马路的时候人家塞给他一张纸,他以为是中央首长讲话的传单,结果一看是商品类的广告,房子怎么可以买卖呢?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毛泽东的性格本来也很幽默,所以这本小说就非常有趣。现在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准备拍电影,他看了这本书告诉我,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笑了三个小时。笑完一拍脑袋说,这种政治性的幽默片是绝好的题材,剧本也改好了。”
不过,据叶永烈后来接受另外一家媒体采访时提及,因为没找到投资方,又因为这部电影要由美国人来演毛泽东,所有的人物讲英语,诸多因素与限制,电影最终没能拍成。
回眸18年前与叶永烈先生访谈的那个短暂时光,他侃侃而谈的诚挚坦率,那一口乡音的淳朴举止,那愿与晚辈分享的创作感慨,那热血澎湃的创作激情……依然历历在目,那么真切感人。
叶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共出版180多本著作,逾3500万字。与此同时,他自觉地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他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据媒体披露,2014年,叶永烈的这些私人创作档案运往上海图书馆收藏,数量近“一卡车”。
叶永烈曾感叹自己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之中”。他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写作之路:“……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时间。我从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如今,在科幻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政治幻象文学等多个创作领域,叶永烈都用自己的心血和文字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叶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