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区域旅游经济耦合性分析
2020-09-10马勤廖彩虹丹珍翁姆才把扎西
马勤 廖彩虹 丹珍翁姆 才把扎西
摘要:引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显示:四川西部边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区域性、耦合性特征。地区旅游经济实力够强,两地间距离是可以忽略的,两地间旅游经济联系度的决定因素是旅游经济实力,而不是两地距离。这一重要结论对于提升西部边界地区旅游经济竞争力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旅游;区域性;耦合性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资源丰富且极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区域,是“一带一路”的交通节点和关键区域,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肩负着建设生态屏障的重大历史责任。该区域处于行政区域边缘、气候条件不佳、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达性差、受中心城市辐射和约束弱,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该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保存了原生态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传承的民风民俗对游客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一、四川西部地区文旅发展现状
四川省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多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且特色鲜明,但地理、资源等发展要素分布和协同状况,成为了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设施落后
四川省最西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过渡带,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狭窄陡峻、沟壑纵横、高山大河、高寒缺氧、地形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由于交通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导致交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省其它地区,还处于高速公路和铁路的零地带,快速交通建设短板明显,严重制约了旅游的发展。交通主要依靠国道、省道以及县、乡、村道所构成,大量中低等级路面,使州内公路路况差,难以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加之路程遥远,天气和交通管制等不可预知状况,游客的重游率低。
2.身处多行政区域交界,受中心城市辐射弱
当前,各级行政区域的规划和布局往往都是围绕着各大中型城市展开的,而行政区交界处往往远离主要的大中城市,受到的带动和辐射都较弱,因而大多发展缓慢,处于欠发达的状态之中,此外由于地处多行政区的交界,往往处于“三不管”的状态,受到的关注更少。以文中讨论的地区为例,它处于川滇藏青四省交界,离四省省会和大型城市都较远,受到的辐射和带动最弱。虽然对于游客而言,更为关注的是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性价比,行政区划并不能直接影响他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但是由于这类区域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旅游形象的打造和营销手段的匮乏,也会从侧面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3.资源开发具有不平衡性,开放潜力大
从国内层面看,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海强陆弱、东快西慢”的格局,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与东部沿海相比,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仍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四川省内看,西部跨省边界地区更容易成为受到冷落的地域,由于交界区域的旅游资源同时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受到不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发展迅速,有的发展缓慢,有的才刚刚起步,甚至造成同一景区的不同位置的发展程度也有可能不相同。如稻城亚丁景区线路成熟,品牌质量好,交通相对便利,客源充足稳定,景区开发较早,而同一板块的其他景点则发展相对滞后。
4. 各区域各自为政,旅游资源缺乏联动
从客源看,主要来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以成都为旅游集散中心的从东向西的路线。因为受到交通的限制,无法形成旅游环线,走回头路是该线路的弊端之一。缺乏完善的交通道路系统、及时的旅游咨询、便捷的网络预定渠道等,使游客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受阻,无法形成能贯穿行政界线两侧的通畅的大小旅游环线。
二、四川西部边界空间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特征分析
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影响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常见的研究城市间经济联系度的模型大都基于万有引力模型。塔费认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度同城市人口成正比,同城市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王欣进一步指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度存在着类似万有引力的规律性。在引力模型中,质量参数(例如城市人口,城市经济体量)和距离参数的设定是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具体到旅游经济,选取年度城市旅游接待总量和年度旅游总收入组成城市旅游质量,选取游客在两城市间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作为经济距离参数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本文借鉴段七零的引力模型思想和张凯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公式,可表示为:
(1)
其中I为城市i和j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P和P分别是城市i和城市j的年度旅游人次数;V和V分别是城市i和城市j的年度旅游总收入;C是城市间的交通费用,T是城市間的交通时间;系数K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旅游联系度的修正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2)
表1给出了四川西部边界地区节点间旅游经济联系度,我们采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甘孜统计年鉴2019》。表1内“—”为经济联系方向,前为出发节点,后为目的节点。
1.两地的旅游经济耦合性分析
由表1可知,旅游经济联系度最低的依次为石渠—得荣、白玉—得荣、得荣—石渠。石渠—得荣之间的交通距离和耗时是各县之间最高的。白玉—得荣的数值低,则是两地的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是各县中最低的。高数值依次为稻城—乡城、稻城—巴塘,稻城—得荣。稻城的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在各县中最高,说明两地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实力正相关,与旅游距离负相关,但如果旅游经济实力够强,两地距离是可以忽略的,因此数值的关键决定因素是旅游经济实力,而不是两地距离。
2.区域网络中心度分析
对表1的点出度和点入读进行分析可知:在整个网络中(1)稻城尽管是整个网络的边缘区,但已成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既是核心点出度也是核心点入度,吸引力强,辐射能力广,与周边的乡城、得荣、巴塘旅游经济联系密切。这得益于稻城亚丁机场的修建,使交通的可达性大大增强,使稻城成为大香格里拉景区的旅游集散地。(2)乡城的点入度远远大于点出度,这也说明位于乡城的4A级景区,目前正申报为5A景区——稻城亚丁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石渠的点出度与点入度最小,说明旅游经济实力越小,对周边城市的引力也越小。该节点平均海拔4200以上,是四川海拔最高,气候寒冷,面积最大、位置最偏远的县,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少、旅游经济发展进程缓慢、距离其他节点较远也是重要原因。(4)白玉尽管处于整个网络的位置中心点,但在交通上并没有明显优势,也缺乏核心景区,反而成为点出度与点入度都比较低的节点,并没有在整个网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5)除了核心节点外,其余节点的出入度处于大体相同水平,说明在川滇藏青交界地区的四川最西部还处于空间竞合关系的强弱型演化阶段,即各节点规模水平相差悬殊,该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尚未形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知名度和资源价值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稻城—乡城区域获得迅速发展,作为强势区域对弱势区域的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周边节点对其依存度较高,远离强势区域的节点则发展缓慢。
三、增强边界旅游区融合发展的建议
在新時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全域旅游建设,川藏铁路的修建、高速公路向四川西部纵深推进等重大发展机遇前,不同区域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打破行政区界限,共同制定旅游规划、打造旅游形象、开发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活动等手段,整合跨区域旅游,提升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构建双核型的旅游区域,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网络化发展
弗里德曼在1966年将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概括为不同空间结构状态的四个阶段,分别为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和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这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发展的过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区域旅游形态和结构,前一个阶段总是后一个阶段的发展起点。在南线已有稻城—乡城这个核心,可在中线或北线区域,重点开发一个先天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的旅游景区,形成另一个核心点。双核结构体系有利于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中心,扩大辐射面积,扩散发展影响,最终实现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
2.构建区域旅游合作范围,促进旅游规划协调发展
边界旅游目的地往往跨越了两个或多个县级甚至省级的行政区域,各行政区在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管辖地为中心的同时,也忽略和限制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制约了旅游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健全高效有力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地域间的相互作用,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区域间无障碍交流,使区域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服务观念等网络化,使资源互用、客源互送、功能互补、效益共享、协同并进,形成一个具有新结构新功能的旅游系统,这也是发展边界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手段。
3.构建差异化的旅游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整合地域旅游资源,研究分析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时序,筛选出区域开发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有差异化、梯度化的开发,同时保护与开发并重。对基础条件好、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的资源可以着重开发,打造旅游精品;对有一定开发潜力,但当前市场需求不足、前景不明朗的资源,暂缓开发;对需要保护的资源进行严格保护,设立保护区,禁止开发;杜绝资源上的雷同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品上的同构竞争。通过不同特色、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旅游产品的整合利用与优势互补,有效节约开发成本,在旅游区域上形成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和品牌产品链,从而产生倍增的合力效应,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也是最终实现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凯, 杨效忠, 张文静. 跨界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度及其网络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03(6): 126-132.
[2] 王凯. 跨界旅游目的地旅游整合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王生卫. 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大别山为例[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09.
[4] 胡嘉贝. 跨界区域旅游发展整合模式研究——以四明山为例[D]. 杭州: 浙江师范大学, 2013.
[5]颉洁. 跨界经济区旅游合作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3.
基金项目: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一般调研课题“县域区域旅游经济耦合性分析”(项目编号:SCJD2020DY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