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状况调研及对策
2020-09-10王树辉
摘要: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和理论上的难点。本文在实地的基础上,在坚持“聚焦解决问题、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下,充分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开展调研,研究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特殊群体;对策
一、调研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本次调研主要为了全面了解本学院特殊学生群体的各方面状况,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与服务,有效教育引导特殊学生健康成长,客观分析在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引起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提出解决对策,为学校特殊学生教育引导工作提供新的实践机制。
调研过程中主要针对所在学院特殊学生群体、辅导员、班导师开展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访谈三种方式。分别向全体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向特殊学生群体进行访谈。分别组织特殊学生、普通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座谈会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服务学生成长,建设有效师生党员合力帮联特殊学生机制。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28份,收回 574 份,有效率91.4%。访谈辅导员7名,班导师12名,特殊学生群体36名,组织辅导员座谈会1场,特殊学生座谈会1场。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种类情况
通过调查汇总发现,目前特殊学生群体14个类型。具体情况包括经济困难学生286名,少数民族189名,新疆籍学生32名,学习困难学生74名,情感受挫学生1名,服用精神类药品2名,网瘾学生7名,家里突发变故学生5名,心理问题学生7名,宗教信仰学生8名,不参加集体活动11名,同性恋学生1名,患有重大疾病学生4名,校园网贷学生1名。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普遍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有荣誉感、集体观念较强。对于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态度,70.9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对自己的思想的引领作用,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26.43%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2.67%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对于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65.66%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实现,31.49%的学生表示有目标但不知道怎么实现,2.85%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0.07%的学生有并参加活动,33.72的学生表示目前没有,66.21%的学生的表示从来没有。对于参加集体活动的态度表示积极主动参加的占48.75%,有要求参加的占45.37%,不愿参加的占5.25%,从不参加的占0.62%。
通过访谈得知,97.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积极争取入党,入党光荣,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发展。其中,1名藏族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表示,对入党抱有积极态度,但又放不下宗教信仰。1名学业预警的学生表示,没有入党的想法。对于人生理想,多数学生表示能顺利毕业,找一份稳定工作就行。个别学生想考研、当兵、创业、做音乐创作。目标比较明确。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我院特殊学生群体思想状态比较稳定,有较明确的努力目标,认为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益于个人成长与发展,愿意积极参加到集体活动中。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情况
从调查数据看,特殊学生群体的平均绩点3.5以上的占10.64%,2.0-3.5之间的占72.42%,2.0以下的占5.16%,收到学业预警的学生11.78%。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1.74%的学生已通过2门,7.17%的学生通过1门,89.48%的学生正在努力考取,1.6%的学生无所谓。对于学业有困难,表示找同学的占34.07%,找辅导员的占43.77%,找班导师的占19.04%,找领导的占3.11%。认为生活中经济困难的占41.01%,认为学业困难的占35.77%,认为人际交往困难的占16.28%,认为情感纠纷困难的占6.94%。
通过访谈发现,特殊群体中学习方面整体状态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业有困难,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差,无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习态度较端正,没有有效的指导渠道。生活方面困难主要体现在经济困难上,且月生活费1000-2000元的占55.69%,1000元以下的占15.75%,比例较高,需要多关注。
(四)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
从调查数据上看,认为自己性格乐观开朗的占70.46%,内向话少的占24.2%,悲观消极的占3.74%,极端偏执的占1.6%。與同学相处很融洽的占62.19%,一般融洽的占35.77%,不愉快的占0.62%,曾发生矛盾的占1.42%。对于失恋的态度,表示能够面对,不影响生活的占56.41%,能够面对,需要长时间调整的占25.71%,不能面对,很痛苦的占2.58%,无所谓的占15.3%。对于网瘾的态度,无法控制的占2.58%,有人监督能控制的占9.88%。适度,不影响学习的占48.58%,不经常玩的占38.97%。
从以上数据看出,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能够正确面对情感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理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极端偏执,遇到情感问题痛苦不堪,玩游戏成瘾,无法自控,需要多加干预和引导。
三、特殊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访谈和座谈发现,特殊学生群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济压力大
根据调查反馈,特殊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认为生活中的困难是经济困难。他们一般生活费在1000-2000元之间,主要用于饮食、学习用品,极少部分有用于娱乐、旅游、游戏等方面。有限的生活费用,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造成心理不平衡。调理不当,就会形成孤独自卑心理,影响到生活,造成压力。
(二)学业压力大
由于学习基础差、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缺少规划、贪玩、网瘾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业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不进去、学不明白、不会学习,不适应学习方式。自己心里清楚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但又不知道如何努力。尽管有老师的指导,但仍不能欣然投入。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羞涩、害怕与人交往,独来独往,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个别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往往会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而对自我要求过低。有些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遮掩起来,给人一种孤傲的感觉,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还有部分學生沉浸于学习,寡言少语,只想做好学习这一件事,从而忽略了人际交往方面的自我锻炼。
(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特殊学生往往很少主动参与文体活动或校园集体活动,多数属于内向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和挫折难以面对,不会自我调整心态;或者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将自己沉浸于网络等虚拟的环境中,通过玩网游发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满;对问题敏感性极强,特殊学生群体或多或少的存在攻击心理,严重的会表现出攻击行为;不能很好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的学生参加的社团组织过多,不能兼顾学习而情绪低落;还有一部分是有着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的学生,心理自卑,担心别人歧视,导致生活不阳光,逃避现实。
四、关于做好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和引导的对策
经过分析总结,查阅资料,对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建立合理预警机制
1.及时掌握一手信息。
辅导员要贴近学生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开展调查工作。每学期初对全体学生进行筛查,将排查结果登记归档,定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活动,并做好记录。要做到档案的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记录,还要拓展到录音、录像、照片等多种方式,形成历史记录,提升档案的实效性,更生动、形象的还原事件,突出现场细节,这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有效分类指导。
辅导员开展调查了解要全面细致。对于家庭突遭重大变故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思想疏导或经济帮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辅导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和思想负担;对于学习成绩落后和网瘾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共同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有效预防安全隐患发生。
(二)营造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1.素质拓展平台。
要吸引更多的特殊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团训、班级集体活动,引导特殊学生接受教育,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专题辅导平台。
开展讲座、报告等专题辅导活动,听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根据特殊学生群体的不同类别和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主题内容的讲座和报告,对教育特殊学生群体有积极的作用。
3.社会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活动。发挥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的优势,将特殊学生编排到各类实践团队中,带着他们一起参加实践,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动参与的热情,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三)完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1.调动学生干部协助帮扶。
特殊学生群体接触最多是学生群体,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领袖,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作用,协助老师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及时向辅导员反馈信息,带领和引导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准确把握特殊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共同营造和谐的集体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坚持与家长建立联系机制。
家庭对特殊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成员患有重疾、家庭贫困或家庭矛盾等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因此,针对这类特殊学生群体,辅导员应予以特殊关注,坚持定期与家长沟通,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与家人相处的情况。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电话等方式多角度的了解学生情况。以班级为单位长期的联系方式,如微信群、QQ群,定期将学校的教育管理情况、开展活动的新闻、优秀学生表彰、特殊天气情况提醒、假期学生去向通知、节假日休假情况等信息发到群里,让家长了解,及时形成长效的沟通机制。
3.建立网络育人途径
利用新媒体开展网上谈心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探索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以新媒体为平台,注重开展网上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增强新媒体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学生工作者共同努力营造温暖和谐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用真心、爱心、耐心、信心的情怀去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里,勤思、勤写、勤看、勤走、勤说,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敏.试论如何做好高校特殊学生转化工作[J].辽宁政学院学报,2008(4):150-151.
[2]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6(4):61-62.
作者简介:
王树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