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优化路径探析

2020-09-10冯旭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顶层设计优化

摘 要:2019年以来,余杭区融媒体中心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资源整合,优化再造流程,深化技术合作,在着力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上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本文以余杭区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推进情况为研究样本,着重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优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64-01

根据中央和浙江省、杭州市的相关要求,余杭区要在2019年底前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余杭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并将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列入2019年度全面深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任务。作为任务主体,笔者所在的余杭广电传媒集团承担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任务,并且在2019年的6月28日正式启用。笔者作为总编辑,全程参与了建设过程,对于如何优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有如下所思所得。

一、注重做好顶层设计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一项大工程,要确保工程推进,顶层设计十分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围绕“四个一”的顶层设计理念,建立了相对合理完善的体制机制。

(一)建设好一个指挥中心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就在于整合县域范围内各种形态的传播媒介,建立多功能的信息传播平台,因此建设好一个指挥中心十分必要。在前期广泛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与浙江广电集团开展技术合作,依托中国蓝云技术平台建设区融媒体指挥中心。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指挥中心空间、指挥系统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发布平台建设。6月28日,区融媒体中心挂牌启用,总面积600多平方米的融媒体指挥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二)整合好一批平台资源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就是要实现资源整合。中心启用后,余杭区委宣传部下属的“余杭发布”双微平台、学习强国报送平台、余杭杂志,余杭广电传媒集团下属的广播电视播出平台、天天看余杭双微平台,余杭报业文化公司的内容生产平台以及新上线的“看余杭”新闻客户端、网站等各类平台资源充分整合,人员集中办公,基本形成了“传播类型齐全、功能定位清晰”的融媒体传播矩阵。

(三)运行好一套融合传播机制

加快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推进采编发流程再造,重点围绕“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每日新闻会商机制、重大选题策划机制,把新闻采编指挥高度、重大选题重大活动的采编发充分统一起来,改变了以往各平台各搞一摊的做法,基本实现了“一体策划、内容共享、协同生产”的新型生产模式。

(四)培育好一支融媒体人才队伍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把人才培育作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一支具备融媒体传播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中心先后邀请新华社、浙江卫视、浙江传媒学院等10余名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就融媒体产品创作等开展集中授课,共培训500多人次,参加省市融媒体业务培训20多人次,招引融媒体专业岗位人才29人。同时,与新蓝网共建蓝媒视频研创基地、新媒体人才实训基地,发起并承办首届长三角融媒技能大赛。

二、重点突出个性亮点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围绕本地实际需求来重点突出个性亮点。

(一)立足于经济体量拉高建设标准

近年来,余杭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总量位居省市前列,媒介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要求也比较高,拉高建设标准是我们建设过程中的“个性化选项”。

浙江广电集团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的起草单位之一,通过与浙江广电集团的战略合作,余杭区融媒体中心成为浙江广电集团基于中国蓝云技术平台聚力打造的区域新型主流媒体重点样板,[1]实现了“一流技术标准、一流基础配套、一流生产功能”的建设目标。其中,平台集成了涵盖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不同服务类型的30余项生产工具,配置移动APP生产、智能拆条等先进技术手段,功能开发的数量和种类在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均位居前列,为下一步打造“媒体+”现代融媒传播生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按照本土需求来推进融合实践

全国县级媒体融合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媒体发展水平和传播实力不同,没有现成模式可循。[2]在具体推进中,我们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基本形成了“内容汇聚、策划生产、指挥调试、分发互动”等四大系统业务模块。在日常运行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在信息处理上融合一體,资源共享,集中汇聚;在生产流程上统一调度,综合指挥管理;在分发传播上实现了高效分发,实时互动传播。例如,一个新闻题材从报题、策划到产品设计、同步采集,到协同共享、多端编辑,再到移动优先、梯次分发,从而形成高效运作的生产模式。

三、最大限度凸显成果

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我们把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作为融媒体中心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创新实践中,目前已经很好地凸显了建设成果。

(一)舆论引导有新加强

在余杭区融媒体中心启用后,我们围绕中心,加强策划,精心实施,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集中推送“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良渚古城申遗”“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等重大主题报道和新闻行动19组(次),重点宣传展示余杭加快“三个全域”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余杭素材、余杭实践、余杭精彩。在持续巩固和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同时,新媒体移动端的传播数据实现了质的飞跃。例如,由中心参与的“良渚申遗”新闻报道全网阅读数据超百亿,中心下属新媒体微信阅读量“10万+”报道共5条,超5万的报道共22条。

(二)对外宣传有新突破

新的融媒体技术平台为新闻外宣产品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2019年10月,余杭区融媒体中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20条,其中《新闻联播》栏目播出6条,在中国之声播出21条,在浙江卫视、浙江之声、新蓝网用稿量均居全省前列;多条微信推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转载转发。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此外,不断拓展外宣渠道,与新华社合作推送短视频,“爱心寻蛙记”等多件作品阅读量超百万;与央视网合作推送短视频“70年70城”,全网传播量超百万;与浙江卫视两次合作推出融媒体新闻行动“一起翱翔”,相关微信阅读量均实现“10万+”。学习强国平台送稿总量在杭州市市直机关和区县市排名暂列第一。

(三)融媒产品有新拓展

我们积极探索融媒体传播规律,把融媒体直播和短视频创作两大产品作为开发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强势传播效应。中心启用以来,已在新蓝网、“看余杭”客户端发起融媒体新闻直播28场,场均浏览量在7000以上,其中,“开学啦”主题课直播仅直播期间在线3.5万网友收看,“抗击台风‘利奇马’”新闻直播快速反应,一天3场直播、8路记者连线,实时报道全区防台抗台最新动态和各地迎战风雨的暖心故事。短视频创作更加精细化,融合策划、多端发布,影响力不断增强。遇重大活动短视频优先创作已成常态,“良渚24小时”等一批主题鲜明、创意度高的短视频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媒体同行点赞。

(四)产品质量有新提升

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创新实践中,一大批融媒体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快速提升,融媒体产品创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有不少融媒体专业骨干多次参与省市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在近期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杭州市庆祝第20个记者节暨表彰大会上,区融媒体中心选送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系列报道获杭州市2019年度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奖,“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被世界认可”获2019年度杭州市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另有两件作品获三等奖。

四、结语

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要紧紧围绕本地的实际需求来优化建设方案、凸显个性亮点,从而确保效果的最大化呈現,让融媒体中心能真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为推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 陈仲明.与省联手共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探索[J].视听纵横,2019(03):4-5.

[2] 李潇.县级融媒体的发展策略探索[J].传媒论坛,2019(22):79.

作者简介:冯旭东(1976—),男,浙江杭州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中级记者职称,研究方向:县域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中心顶层设计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贫困地区县级融媒中心解决方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未来方向研究
苔花初绽放 未来更可期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