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需求分析

2020-09-10王聪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受众需求期待视野

摘 要:现代传播技术的变革对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及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受众的主体地位在当下的综艺节目中愈加得到凸显,完成了从旁置到中心的转换。在新的消费和文化语境下,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而言,受众需求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声临其境》为例,通过对节目的制作、受众“期待视野”的建构以及受众需求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途径和受众需求情况进行剖解,为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制作提供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受众需求;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86-02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颠覆了电视节目的固有形式,中国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逐步脱离媒介主导的旧有囹圄,开始遵循“受者中心”的原则进行创作。文化综艺的成功与否,往往与口碑和收视率直接挂钩,而高口碑、高收视率的实现则直接顺应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及满足。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注重并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突围的密钥。

《声临其境》作为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原创声音类竞演节目,开播三季以来,因其独具一格的节目形式和高口碑、高好评的反馈,已然成为新的传播语境下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需求的绝佳案例。

一、节目的制作与受众“期待视野”的建构

《声临其境》是一档以声音为主题的文化类原创综艺节目。自2018年1月开播以来,节目每期邀请4位嘉宾同台竞声,以台词和配音为切入点,通过“经典之声”“魔力之声”“声音大秀”以及“搭档合配”等多个环节的比拼,最终由现场的500位观众票选出当期观众最喜爱的声音。

《声临其境》每一季都有不同的节目设置和環节安排。为了将“声音”的悬念性放大,节目在前半部分的比拼中刻意将4位“声音大咖”隐于幕后,根据节目的互动走向一一揭幕。这样既有恰到好处的神秘感,又紧扣着现场观众的好奇心;不仅满足了现场观众的猎奇心理,而且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效果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颇为纯粹的听觉盛宴。而对于站在全知视点的场外观众来说,尽管抛开了神秘,但由于“芒果新生班”的互动式引导和镜头切换,娱乐和趣味的成分大大增加。新声班的设定可谓《声临其境》的一大创新之处,或以嘉宾现身,或向嘉宾请教,或与嘉宾合作,新生班的这一设置舍弃了竞演类节目惯用的“评委点评”模式,不仅具有显而易见的氛围烘托作用,而且通过现场请教和学习,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相较于同时段的其他竞演类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将演员的比拼垂直细分到声音领域,在综艺元素多元化的现在不可谓不冒险,但却成功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甚至一度获得零差评反馈。基于受众需求的角度,受众对节目“期待视野”的建构和满足不仅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受众需求分析的重要例证。

作为姚斯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期待视野”理论对于当今愈加重视自身审美经验的受众而言,具有极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间接成为分析当代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需求的重要工具。在姚斯看来,“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跳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将之移置电视艺术下受众分析的视域中,不难看出,受众的审美经验和对综艺节目的心理期待,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节目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受众在观看一档综艺节目之前,普遍会产生对节目内容和嘉宾表现的内在期待视野。受众的求知欲和精品意识、节目的互动性和悬念设置等,都是受众对节目期待视野的重要指标和内容。是否高度吻合甚或超越受众的期待视野,是节目制作重要的考量之一。而随着受众期待视野的拓展,新的期待视野又反过来对节目的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便节目得以推陈出新。《身临其境》的制作即充满了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满足。首先,节目的运作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充足话语表达的对话场,受众在场内场外都得以参与其中。其次,悬念的设置和互动环节的安排使得受众得以在节目中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寻求与节目的共鸣。最后,高质量的舞台效果和专业性突出的配音竞技,满足了受众对竞演类综艺节目传播价值和社会性内涵的心理认同。

二、受众需求的影响因素

新的文化语境下,由于大众文化的勃兴、现有消费模式的变革、传播媒介的更新与渗透,电视节目甚或电视艺术的发展愈加呈现出人本主义的色彩。在“以人为本”及“受者中心”的指导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行制作与市场营销,愈加受到受众需求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社会化语境下,时代的更新与变化也导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需求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一)社会因素

人的社会化进程往往同步指认人类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接受社会文化,同时更新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社会的看法。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进步,影响综艺节目受众需求的社会因素,主要在于当今社会对综艺节目的普遍看法和共同诉求。作为深刻影响人民日常生活的舶来品之一,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经历了一个由兴起到繁荣的发展过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在方兴未艾的同时也遭遇了观众和评论界的诸多诟病,模仿、跟风乃至僵化的现象不胜枚举。《声临其境》之所以收视与口碑齐丰收,是因为其符合当前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诉求,文化性、创新性、专业性等优势特征兼备,不至于引起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媒介因素

传播技术的革命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信息逐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新的媒介语境下,一个极为典型的事实是,电视受众开始愈加呈现出媒介依赖的特征。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热点话题开始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和接受程度。而另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便是,由媒介引导的这些热点话题正深刻地指涉并自洽于网民舆论和社会舆情之中。对于《声临其境》而言,节目的受众主要是相对年轻的群体。基于当前的舆论影响,加之当今一些配音类APP和相关短视频的快速火爆,年轻的受众群体对声音的话题饶有兴趣,并且大都愿意参与有关声音的创作。因此,《声临其境》首创以声音为主题,便自然而然地具有了相对成熟的受众基础和舆论基础。而正因为受众群体的年轻化,也使得诸如《身临其境》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进行节目设定和主题策划时,必须时刻考虑和高度重视当前的媒介形势和网络舆论。

(三)心理因素

影响和制约综艺节目受众需求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社会因素和媒介因素外,还应值得关注的是受众自身的心理因素。随着当前5G网络的兴起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受众本身已然成为大众传播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力量。社会化的媒介语境下,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2]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有着自身的需求和选择,对于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往往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诉求对受众的节目需求和接受程度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社会因素和媒介因素常常与心理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前的宣传与推广、直播时的节目呈现和互动、播出后的反馈与评论,实际上都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节目受众的内在需求与满足

随着传播科學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深刻地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和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声临其境》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不仅通过大众评审将节目进展与现场观众直接联系起来,而且由于其广泛的话题性、配音活动的可操作性,极大地调动了场外观众的受众参与度。对于《声临其境》而言,不妨将节目受众的需求属性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认知需求、娱乐需求、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

(一)认知需求及满足

受众对节目的认知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接收信息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受众表达观点的需求,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对节目的看法和感受,他们需要及时地进行表达。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即教育的需求,受众想要在节目中获取信息,其实就是对各种节目内容的需求。当今,我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内容构成,节目内容需要满足受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进而提高受众的素质,达到教育的目的。《声临其境》中芒果新生班的设置、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以及观众投票机制的设定,都是受众认知需求的体现。节目现场的互动为观众强烈的表达欲望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参与到节目中,也可以对节目进行评价和打分。同时,受邀专家的点评以及新生班的提问和介绍也为观众普及了专业知识,呈现出对声台形表各个方面的阐释和传播,满足了观众的认知需求。

(二)娱乐需求及满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受众倾向于观看搞笑、娱乐氛围浓厚的节目,以达到减压、放松的目的。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承担了受众的这种需求属性。在《身临其境》中,节目通过芒果新生班、主持人、受邀嘉宾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第二季的声音指导团和第三季的首席声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并满足了受众的这一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娱乐需求是作为文化综艺受众需求属性里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在文化类原创综艺节目中,特别是《声临其境》这类明显具有专业性强和技术性强的综艺节目,娱乐需求这一属性往往不是最为主要的,也不应当将其放置在首要地位。如果文化综艺将受众的娱乐需求放在主要或中心位置,那么节目的发展必定囿于低俗,更有甚者会出现节目效果的逆反。现今“反流量”的热潮方兴未艾,只有正确定位节目受众的娱乐需求,才能使节目成功突围。

(三)审美需求及满足

对于文化类原创综艺而言,受众对节目审美价值的追求以及艺术性和专业性的实现是非常看重的,受众的审美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成为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的重头戏。受众审美需求的满足,不仅极端符合文化类综艺的节目定位,而且自洽于受众对节目的期待视野。在大多数综艺节目追求“粉丝经济”“流量效应”的背景下,《声临其境》反其道而行,将一些关注度不高但台词和配音功力颇为深厚的演员作为邀请的主要竞演者。这样既躲开了整体背景下综艺节目恶性竞争流量的锋芒,同时也对受众审美需求的满足和对节目内容格调的提高颇有帮助。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或许是受节目时长的影响,《声临其境》在某几期播出的成品节目中出现了结构破碎和剪辑混乱的现象,甚至在剪辑上过分强调获胜嘉宾,以致节目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造成了当期的口碑下滑。这不仅是艺术理念上的偏差,也是对节目品质和定位的偏移。总体而言,《声临其境》对于受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四)情感需求及满足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情感需求一方面体现在生理上的视听体验,一方面体现在心理上的情感认同。《声临其境》围绕声音内容进行设计,通过竞演的节目形式,以台词和配音为切入点,极力营造一种美的视听盛宴,使得观众沉醉于影视片段和嘉宾的配音之中,同时引发共鸣。观众不仅认同于节目本身的情感设置和共情性语境,而且也自觉认同于嘉宾配音时的情感爆发和所配片段里的情感冲突。此时认同机制的达成,便同时自觉成为对节目受众情感需求的满足。观众在对配音艺术和配音技术美的体验中完成了对节目情感的体认,同时也极为自然和深刻地完成了自身的情感宣泄和精神抚慰。影视片段的内部节奏自觉弥合了节目观众的生活经验,借由配音和台词这一中间桥梁,便再度体认了观众的情感诉求和心理认同。

四、结语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具有数字化和交互性的新媒体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碎片化、快节奏的视听活动正日益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综艺节目中成功突围,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流量争先”“粉丝经济”盛行的当下,《声临其境》《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优秀文化综艺的成功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因其删繁就简的节目形式、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不仅赢得了超高口碑,而且取得了收视率上的巨大成功。《声临其境》的成功,在于其很好地弥合了受众的需求,正因如此,《声临其境》的模式创新,才彰显出非凡的意义,并为今后的文化综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只有审时度势、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变化的时代。创新的路径并不唯一,形式的更新与创造永远只是引导节目突围的点睛之笔,“内容为王”才是永不过时的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

[2] 关峥,马欢.社会化语境下娱乐节目的受众需求分析[J].传媒论坛,2018,1(21):86-87.

[3] 张兰月,吴英哲.“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声临其境》节目的受众接受心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6):154-155.

作者简介:王聪(1998—),男,四川达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纪录片创作,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受众需求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受众需求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方式论述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浅谈盲人无障碍电影的选择与出路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真人秀节目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