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模式的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

2020-09-10王茂旗綦振强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院校

王茂旗 綦振强

摘要:在《中国制造2025》颁布实施的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满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需求,制定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框架,阐述实训中心的运行机制。校企深度融合建设集教学、培训、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de in China 2025 Initiative, the paper, having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n the dema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raws a construction framework of intelligent port-machinery training center, and elaborates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center. The paper consequently puts forward a proposal that the intelligent port-machinery training center, integrated by teaching, training, appraisal, skill competition and social service, should be built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deep coopera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training center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0)20-0249-02

0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等五项重大工程,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型发展,智能制造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交通类职业院校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港口机械智能制造领域急需高技能人才,将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及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提至迫切建设新高度。我校积极探索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动实训中心开放共享、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水平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新设计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1  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

人社部统计数据分析,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75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预测90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450万人[7]。为适应新时期“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和港口机械智能化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在港口机械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改革,完善培养目标和要求:首先注重创新能力,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数字化制造,新软件、新工艺、机器人和网络服务逐步普及,大量个性化生产、分散式就近生产将取代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4]。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数字化制造知识,创新性尝试和改进,能够较好解决新一代港口机械设备新技术的要求。其次培养融合多专业能力,智能制造技术是集产品造型、智能网络传输、自动化技术、制造加工与一体相互融合的综合技术,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训练,融合生产管理、工艺技术、操作技能多项能力,才能胜任智能制造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

高素质、高水平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基地运行模式,提升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2  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定位及方案

2.1 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定位

实训中心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搞好专业建设,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我校在建设“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过程中定位明确:即学校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大类学生人才培养中心,港口航运行业港口机械岗位工程师培养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企业新技术培训中心。实训中心主要特点是合作单位在智能制造领域有着先进的技术和较强的开发创新能力,中心的教学团队既有院校教师又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长年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和科技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中心的设备及软件是学校新购买或合作企业提供,为目前行业最为先进。

2.2 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新建的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由学校实训中心(港机实训基地)和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港机厂、青岛同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牵头建设和管理,面积合计为3000m2,按照功能划分为5个区域:

2.2.1 智能制造加工区

该区域有各类数控设备和加工软件。主要实现数控设备加工操作、调试、维护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训练,企业数控加工员工技能培训,个性化创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加工等功能。

2.2.2 精密测量及3D打印区

该区域主要有两台三坐标测量仪,两台三维扫描仪,三台3D打印及自动化精度测量设备。主要实现精度测量实训教学、技能培训,自动化企业员工培训服务,3D打印设备操作维护培训等功能。

2.2.3 工业机器人区

该区域有两套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机器人应用培训实训平台、VisualOne仿真、MES管理系统等。主要实现操作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业机器人大赛、企业工业机器人师资培训等功能,旨在促进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技术提升和培养。

2.2.4 数字设计仿真制造区

该区域有微机房,CAD/CAM/CAPP/MES软件,数字设计与制造教学软件,主要实现数字设计与制造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智能工厂管理师资培训等。

2.2.5 创新竞赛及技术服务区

该区域主要有微机、图书资料、成功案例。主要实现智能制造类专业的技能竞赛组织、指导,与港口等企业合作的新项目、新产品开发,合作科研项目等。

3  港机智能制造中心的运行机制

3.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体制

制定运行《学院校中厂、厂中校运行管理办法》,与青岛同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在实训中心内建设“校中厂”,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发展委员会和人才培养建设指导委员会“三会”管理结构,负责中心的建设发展规划和运行指导。充分发挥中心协同育人的优势,对接企业岗位群及技术领域需要,完善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机制;发挥“共建共享”的优势,建立企业深度参与办学的激励机制;发挥“校中厂”、“生产共抓”优势,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机制;发挥“双向任职、人员互聘、合作互融”优势,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教师队伍的机制。

3.2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项目化运作

运行《学院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施办法》,校企合作双方发挥校企环境与资源优势,在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内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运作,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项目管理原则进行目标管理,规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的有效运行。合作企业通过共享资源,以项目培训、课题研究等形式,建设完成企业人才体系,达到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学校通过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更加及时有效的产教互动机制,企业要素特别是软实力建设,如工匠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养成渗透专业教学全过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教融合特色更加突出。

3.3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管理

依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公共实训中心管理办法》,对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进行监控与评估,形成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共享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数字管理,实现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作为公共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根据实训中心功能布局及管理要求,开发学校实训中心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能。通过平台管理,实现项目的统筹安排,对所有区域进行视频监控,随时查询使用情况、设备状态等;实现项目的预约管理,记录使用及进展情况等,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作出质量评价。学校对实训中心运行及时进行流程优化、数据治理,不断完善应用建设。

4  港机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成效

通过校企融合模式建设的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在合作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1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通过合作和运行,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初步建起学校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中心,全面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取得多项教学成果奖。智能制造教学团队获得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职业标准》编制项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参加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数控多轴联动加工技术、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轴复杂零部件加工”项目中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奖10多项。

4.2 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合作建设的智能制造实训平台,成为港航行业港口机械岗位工程师培养中心,先后为山东港口青岛港、渤海湾港等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六期,培训学员300余人。同時在当地政府和部队驻军共建基础上,学校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军民融合区海军某部队“军队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培训基地”,服务部队发展,已完成培训舰员200余人,解决技术难题10余项。

4.3 合作开发技术产品

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企业新技术培训中心,为区域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生产与管控,工业机器人调试与编程等新技术培训五期。与企业合作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合作科研项目成果,获得政府项目奖励3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

5  结束语

产教融合模式建设的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积极探索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实训基地高质量运行,构建智能制造专业(岗位群)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校企合作育人水平,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得到较好实践,港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力争创建省级智能(仿真)实训基地和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3.

[2]马树超.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

[3]覃秀凤,卢勇威,蒋思中.基于“产、训、赛、创、研”五位一体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9,11.

[4]谭海林.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9.

[5]杨金龙.苏州吴中:探析智能制造产业小气系统建设[J].中国信息界,2018,10.

[6]李智,校企协同创新下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9.

[7]李捷.为智能制造输送人才“顶梁柱”[R].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4.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