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引进的变革之路
2020-09-10王贻泽
摘要:在当下真人秀节目生产趋向工业化、市场化的背景下,电视节目模式的购买与创新成为了节目制作方内容生产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真人秀节目模式在中国的引进历程,解读真人秀节目创作理念的变更,对比分析“双轨制”下的节目生产规律,为完善真人秀节目的生产机制提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节目模式;真人秀;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2-0125-02
国产真人秀对国外优秀节目的借鉴、模仿始于2002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随着节目制作理念的演变,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生产过程已经从单纯借鉴节目样式,被动改编以适应本土化需求,发展为系统学习节目制作流程,主动寻求制作理念的突破创新,最终不断丰富本土真人秀节目类型。本文试图梳理这条模式引进的发展道路,总结真人秀节目创作理念与制作方式的演进方向,为今后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真人秀节目模式在中国的引进历程
从2002年10月湖南经视推出的《完美假期》算起,模式类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模式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方式从最初的简单套用到加入本土化设计,最后演变为在原版基础上的整合创新,其生产机制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节目引进方式也从毫无版权意识的照搬照抄发展到购买版权、尊重模式的商业规范操作。在这些摸索与实践中,国内的电视台与主流视频网站也在不断改进,并对生产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不断进行完善。对真人秀节目模式在中国的引进发展进行历史社会学视角的划分,可归纳为以下3个阶段:
(一)探索期(2004—2009年)
“2004年,湖南衛视、上海东方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三档同类型节目《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使中国电视娱乐表演秀节目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难分伯仲的竞争态势。”[1]这三档节目明显带有模仿《美国偶像》的痕迹,而相似的平民选拔规则也进一步培育了真人秀的受众市场,《超级女声》带来了平民选秀的热潮,不仅开启了电视真人秀的大门,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
这一阶段的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从模仿类型上就涌现出了平民选秀、生活服务秀、明星真人秀等多种节目形态,针对国内电视台对高收视节目的跟风现象,湖南卫视率先开始购买原创节目版权为自己“正名”。对《超级女声》和其借鉴的节目模式《美国偶像》进行对比,《超级女声》模仿了原版的节目理念和比赛规则,但在某些方面还融入了本土化的元素。比如“《美国偶像》选手参赛的目的正如节目名称所示——成为‘偶像’,仅此而已;而《超级女声》则充满了励志主题,节目由始至终突出着‘友情’‘理想’‘感激’‘执着’等正面意义,并充分运用了‘煽情’元素,使比赛显得既残酷又温情”[2]。《超级女声》的成功还得益于不设置门槛的报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时代的脉搏”,80后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跌跌撞撞,角色转换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压力,使他们急需一个释放的宣泄口。
(二)发展期(2010—2014年)
2010年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成功播出,真正使电视行业看到了购买节目模式带来的重大利好。《中国达人秀》在制作时不仅得到了原版《英国达人》的节目制作宝典,而且版权方还在节目录制时专门派出“飞行制片人”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最重要的是,《中国达人秀》在这一过程中专门学习了国外先进的节目制作经验和标准化的节目制作流程,通过实践将这些东西“内化”为制作团队的实力,为以后制作其他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以购买节目模式为途径学习生产流程的方法取得了收视、团队双赢的效果,立即被业界推崇,这一阶段的节目引进不仅是通过购买版权的正规途径合法运用原版节目模式,而且不止停留在学习节目创意的“形似”层面,而是更注重节目品质的提升。例如“《中国好声音》共采用了26个机位拍摄,其中10个在场外拍摄花絮,16个在场内拍摄正式节目,现场的舞台,360度无死角,所有细节一览无余……学员进入内场表演后,16个机位各有分工,分别录制导师、学员和观众的表现”[3]。
与国际电视市场接轨后,有能力的卫视也开始注重总结自身经验,形成可具体操作的“节目宝典”,向海外输出。英国BBCW证实,已经计划回购浙江卫视升级后《中国梦想秀》的节目版权。在此之前,浙江卫视购买了Tonight’s The Night的模式,前两季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5%,第三季在征得版权方同意后,开始改造模式,自主研发,最终每期节目收视稳居全国第一,取得平均收视率2.3%的满意效果[4]。
(三)成熟期(2015—2020年)
这一时期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了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由韩国SBS与浙江卫视共同制作,此后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独立制作播出。虽然国内的制作单位依旧通过购买海外的成熟模式作为节目基础,但已经逐渐摆脱完全照搬国外真人秀节目元素的方式,并开始探索模式升级与本土化节目类型的多样性。
各大卫视与网络视频平台先后推出了明星游戏类节目《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王牌对王牌》,旅行体验类节目《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经营观察类节目《中餐厅》《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选秀类节目《创造101》《青春有你》《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些丰富的节目形态培育了观众对不同类型的极大兴趣,这一时期节目模式的显著特征体现为以明星为主角的幕后式呈现,力图还原明星褪去舞台光环后在生活中真实的状态与反应,借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就是将“后台”置于观众面前,用明星不为人知的一面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节目模式的升级改造也更加注重对观众观赏心理的拿捏。《创造101》的总编剧顾问吴畅畅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以学界的理论视角为节目注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并通过对偶像养成与粉丝文化的深入剖析,提出让粉丝从仰望者升级为守护者、打造贯穿社会阶层的大众偶像等节目策略,对提升节目模式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真人秀节目模式创作理念的变更
通过对真人秀节目模式引进概况的梳理,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双轨制”,即真人秀节目模式引进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条平行向前的轨道,一条是制作者对节目理念的认识程度,另一条是制作者对节目制作方式的选择,前者是节目的内在核心,后者是节目的外在体现。两条轨道共同决定了节目质量的高低。若有一轨超前,另一轨滞后,则无法保障节目质量,而两轨处于平衡状态时,理论上则会产生高质量、高收视的节目。之所以说是理论上,是因为一档节目的成功既要有自身品质的保证,还需要宣传推广、平台支持等诸多外在因素的配合。
在经过了初期的摸索阶段后,制作者对真人秀节目的理念进行了调整,无论是《超级女声》的推广语“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还是《加油!好男儿》的宣传词“打造新一代时代青年形象”,都与原版节目《美国偶像》“寻找巨星”的口号大相径庭,其中融入了更多制作者结合本土市场的变通。随后国内模式代理公司的兴起,使各大卫视接触到了明星真人秀、婚戀真人秀等最新的节目创意,而原有的本土式操作方法已不能满足新的制作需求,仅有的创意亮点因制作能力的“缺位”,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如东方卫视的《舞动奇迹》和《创智赢家》。
在创意领先、制作滞后的阶段,《中国达人秀》率先在制作层面寻求突破,购买《英国达人》的版权使其获得了“达人系列”的优质资源,包括节目制作宝典、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对制作团队的专门培训和现场督导。制作方式的改变最终推动了创作理念的发展,这种“联动效应”标志着真人秀节目模式引进步入转型期。电视制作者观念的转变和制作水准的同步提高,使决定节目成败的“双轨”再度趋于平行,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等口碑、收视双赢的节目。同时,随着一系列标准化制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与优秀团队的增多,更多的节目版权购买只是为了借鉴节目的外在形式,制作者对节目内核与创意形式都进行了基于国内娱乐环境与收视习惯的本土化改造,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创造101》《青春有你》等选秀类节目,都聘请了业内专家与高校教师担当顾问,从传播学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把握节目的呈现效果,制造流行趋势,使节目内容“破圈”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社会话题,在本土化的节目创意与升级版制作效果的共同作用下,“双轨制”已经成为节目模式演进的重要推动力。
三、结语
本文大致梳理了模式类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脉络,解读了决定真人秀节目质量的两个要素,并通过解读真人秀节目创作理念的变更,为业界完善真人秀节目的生产机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随着电视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和观众欣赏口味的不断变化,中国电视节目的大片时代已经来临,而真人秀节目作为业界已经制作多年的节目形态,会拥有更多的投入、更精良的制作。只有在引进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吸收经验,缩小与外国先进电视制作者专业能力的差距,进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节目模式,才能最终完成“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道路转变。
参考文献:
[1] 谢耕耘,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7-12.
[2] 郭镇之,邓理峰,张梓轩.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4
[3] 孙琳,杨玉洁.揭秘《中国好声音》幕后生产线[J].影视制作,2012(12):15-23.
[4] 许思鉴.英国BBCW证实:计划购买《中国梦想秀》版权[N/OL].法制晚报,http://ent.qq.com/ a/20121027/000008.ht,2012-10-27.
作者简介:王贻泽(1991—),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真人秀节目、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