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城市电视台生存探析

2020-09-10黄佳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全媒体传统媒体

摘要: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流动速度得到大幅提升,这一趋势让信息传播从大众变得小众。但在用户端,移动互联网并没有成为理想的公共对话平台,更倾向于打造出一个个自说自话的空间,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再部落化”。可以预计,随着网络的速度进一步提升、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将跌入一个个“信息部落”,“部落”间的信息壁垒将越来越厚,这将给大众传播媒介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结构洞”;“信息部落”;传统媒体;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249-02

一、前言

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过去两百年,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发生变化,新闻媒介从最早的报纸演变成今天的多媒体,其作用也从最早的商业信息功能,发展出社会政治功能,到今天更是深入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媒体舆论引导的手段也随着观念的变化、技术的提升越来越丰富,从说道理到讲故事,从“播音腔”到“口说新闻”,从“联播体”到“融媒体”。目前,媒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电视获取消息、消遣陪伴、学习知识、寻求娱乐等功能,正被细分到各種新媒体产品上。这当中,留给传统媒体的空间还有什么?传统媒体还能在人民群众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中找到哪些新的机会?在城市化时期应运而生的各大城市台,在今天“经济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能有哪些新作为?这是新闻媒体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命题。

传播行业与社会各行各业一样,正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生产函数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资本、劳动力和效率。“去杠杆”意味着廉价资本、廉价劳动力供给正在消失,只能从提高效率入手,只能依靠创新驱动[1]。随着5G时代的到来,创新的步伐日益加快。

二、媒体机构从“单一大众传播”向“若干小众传播集合”转型

传统媒介在过去数十年一直遵循起源于西方的大众传播理论,如魔弹论(皮下注射理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既有政治倾向等,这些理论都基于传统传播生态进行观察。传统的大众传播生态,就是由一些巨大的信息节点(传媒机构)向数量巨大的人群进行传播。但在“再部落化”的今天,人以群分,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信息节点。今天的传播理论,亟待与社会学理论加深融合,寻找破局智慧。本文根据人际网络理论中的“结构洞理论”,探析当下作为传统大众媒体的城市电视台的新定位,并分享过去数年在节目制作上的实践经验。

如今“学习强国”APP获得广泛传播,但本质上它仍带着坚固的信息壁垒,体制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它的用户,他们甚至不了解很多流行的政治热词。在此形势下,作为连接体制话语与其他领域受众桥梁的大量“结构洞”是一片广泛的市场。譬如热衷海外淘宝的消费者们,可能对“一带一路”相关情况很感兴趣却没有得到的有效信息;又如一线城市大量的专车司机,对国家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探索存在大片认知空白。针对不同群体,占据信息话语壁垒的“结构洞”大有可为。这项工作需要培养一批跨界人才(“关键意见领袖”,可能是昔日的“跑线记者”),掌握话语体系间的“翻译技巧”,能敏锐地感知到“共通点”并抓取。

反观各城市台如今打造的APP项目,依旧遵循旧的大众传播思维,在自己的平台上硬销城市发展、本土文化信息,这种做法传播效率低,很难吸引人。在当今城市化大潮中,一、二线城市都有大量外来人口,他们不了解当地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文化对外来者而言,并无迫切需要,难以引起共鸣。本土文化与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的人群,存在大量的“结构洞”,如何在一个城市的信息传播生态中迅速占领并打造好若干个“结构洞”,是城市台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

“结构洞理论”强调人际网络中存在的连接空白,可以为处于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199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确切意思是指社会网络间的空隙,如果两个人际关系结构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而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了一个“结构洞”。伯特认为个人在网络中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在伯特的“结构洞理论”中,其主要概念是机会、社会资本、信息和关系网络。他认为:“群体之间的弱联系就是市场的社会结构中的洞。这些‘社会结构洞’——或简称‘结构洞’——为那些其关系横跨这些洞的个体创造了竞争优势。”[2]这一缺口,为资源日益流失、经费日益困难的城市台,在与资本打造的新媒体巨头竞争的恶劣环境中,提供了以弱胜强的想象空间。

三、节目的“结构洞”转型探索

过去像“早间新闻”“晚间新闻”那些起源于欧美单条播报范式的新闻节目,带有浓重的大众传媒特色,其传播逻辑就是我说的,你们都会听、都要听,于是我必须对各种信息有所涉猎,但这种面面俱到在传统媒体中已经不重要。过去十年,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比广度重要。

笔者从2009年开始负责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若干短视频小栏目的制作。2016年起,笔者接手该台王牌阅读节目《书讯》,该节目在过去十多年来,以每期两分钟的时长介绍一本当期畅销书及作家信息、销售信息。然而,笔者接手后仔细分析发现,很多喜欢阅读的人并不爱看电视,很多喜欢通过电视看社会新闻的观众也不爱阅读。经过改良,笔者将栏目功能定位为“在书中为热点时事话题寻找解决智慧”,不仅降低了日常采访中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成本、加快了优质信息在壁垒间的流动,更成功让很多电视观众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一些领域、一些问题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了解。从实践经验来看,这个小栏目某种程度上就是传统电视社会新闻节目观众与书本读者两个领域的“结构洞”。一呼百应的大众传播时代正在消逝,大众媒体正被重新定义,它也许不是一个面向人群大声广播的喇叭,而是不同信息领域间“结构洞”的集合体。

在广州广播电视台,类似的实践正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同样是读书节目,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FM96.2)的《我抒我读》走的是另一路径,打通了另一波人群。节目以市直机关工委基层员工为主要对象,每期邀请不同单位的先进员工上节目分享他们阅读的书籍与收获,并为这些节目定向配合地面活动,结合单位间团建、党建的工作需求,发挥人际网络的连通价值。

“打造结构洞的集合体”这种运营模式,正被多样化地实践。前《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庄慎之先生,2017年离开体制内,打造百神传媒公司,将当时最火热的公众号集聚到平台上,并进一步培育、孵化新的“意见领袖”,打造人文自媒体集群。然而在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已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公众号更倾向于将平台看作自己的广告宣传及业务接单渠道,与此同时,刚起步或发展中的公众号较难从平台上获得预期的资源及流量。如何发挥传统媒体的政治站位优势,统筹“意见领袖”,业界还在摸索。

四、“结构洞”如何产生价值

社会交际中的“结构洞”角色,通过深入各个层次的人群,获得巨大的社交红利——通过促成不同的合作,获得不同人群的尊敬,为日后办事存点“人情”与“面子”。但作为社会机构的传媒,“人情”与“面子”如何变现,成为可以发工资、投资生产的金钱?这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结构洞”的利益更多体现为信任[3];而作为媒体机构,信任通过何种方式变現,向谁变现,都是模糊不清的问题。目前,传统媒体机构的硬广告收入急剧下滑,媒体服务,尤其为体制内机构提供媒体服务,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在这方面,城市电视台跟一个广告公司相比,业务能力的区别不大,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信任。但显然,仅有这一优势远远不够。

仔细咀嚼伯特关于“结构洞”的理解,他强调,占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关系优势就大,获得较大经济回报的机会就高。关系资源正是公营媒体机构目前仍然掌握着的无形资产,这种资产如何高效变现,目前在城市台层面尚未有成功案例。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只局限于体制内,但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面对的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媒体人有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有没有足够的经营能力,是核心问题。清晰定位自身,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是城市媒体在选择打造哪些“结构洞”这一战略上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五、结语

信息是个奇怪的东西,哪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海量的信息仍未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但只要有信息不对称,就有媒体的生存空间。

只要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足够多,想法足够丰富,哪怕针眼那么大的想法,也有其利基市场。对于城市电视台而言,其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当地的政府资源。深挖新闻线上的资源,我们不仅可以继续聚合产生新的优质信息,也能在机构与机构之间、政府与资本之间,发挥“中间人”的角色,带动信息以外的资源流通。经济工作中曾有一个要求,要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那么,媒体转型发展时,在促进流动这个关节上,以新闻信息为载体,以媒体、媒体人为职能部门、居民部门,打造更具想象力的“结构洞”,身体力行地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丰富自身的社会角色,将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白云.世界是红的:看懂中国经济格局的一本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155-160.

[2] 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格致出版社,2008:62-64.

[3] 黄光国,胡先缙.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0-235.

作者简介:黄佳殷(1984—),男,广东广州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

猜你喜欢

全媒体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传统媒体仍是一座富矿(焦点话题)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当好微博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