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视觉修辞领域看中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2020-09-10戎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摘要:视觉修辞是探讨视觉话语构建的劝说意义与修辞策略的科学,与基于语言分析的传统修辞学范式不同,视觉修辞学将研究对象从语言文本转向视觉文本,并在已有的理论范式上进行拓展。本文以查理斯·希尔(Charles A.Hill)和玛格丽特·赫尔墨斯(Marguerite Helmers)的“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视觉修辞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中国动画电影又是如何运用视觉修辞实现跨文化传播的。

关键词:视觉修辞;中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241-02

视觉修辞学是研究人与人如何运用视觉符号和语法进行交流的一门学科。现代意义上的视觉修辞探讨了视觉话语的组织与构建,并试图探索出修辞规律与策略。与基于语言分析的传统修辞学范式不同,视觉修辞学将研究对象从语言文本转向视觉文本,并在已有的理论范式上进行拓展。查理斯·希尔(Charles A.Hill)和玛格丽特·赫尔墨斯(Marguerite Helmers)对视觉修辞的研究进行了归纳,认为其核心命题是“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学者刘涛认为:“视觉修辞研究的核心文本是视觉图像,而视觉图像本身也是符号形态的一种。我们可以站在符号学的维度上去探寻视觉符号的理论依据。”因此,立足于图像的理论框架,探讨视觉图像的文本意义,从而进一步论证视觉修辞在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探究中国动画电影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

为了探寻视觉修辞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首先需要解决视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索亚·福兹(Sonja K. Foss)给出了两种理论建设路径:一是演绎探索,二是归纳应用。该理论研究的关键是要在具体的视觉实践中提炼出独特的属于视觉修辞的理论范式。这就需要我们回到视觉修辞最基础的研究核心上来。福兹(Foss)认为,“修辞属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呈现元素(presented elements),二是象征元素(suggested elements);“修辞功能”主要关注“视觉修辞的传播效果”;“修辞评估”则指的是视觉实践的分析和评价。这3个命题共同构成了视觉修辞的三大核心。本文选取了视觉修辞的评估命题,认识和评价视觉修辞在动画电影中的实践,把握视觉修辞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从图像的维度来把握视觉修辞实践,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人们认知不仅源自话语框架,还与视觉框架相关联。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认为“是什么”“在哪里”构成了人类视知觉的两个基本问题。他们在人的大脑中铺设认知框架,大脑对颜色、方向、运动、质地等一些视觉特征进行加工处理[1]。这对图像框架文本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借鉴诸多学者对视觉修辞分析视角已有的研究,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归纳视觉修辞在动画电影文本的“编码”过程和跨文化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一、图像框架中人物形象的颠覆创新

类似于语言文本对应的话语框架,视觉文本也有相应的图像框架。人们对文化的认知、理解不仅来源于话语框架,还与视觉框架有紧密的关联。纵观中国动画电影近些年来的跨文化传播案例,独特的视觉图像框架的运用是实现视觉文本建构和文化输出的关键。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以下简称《哪吒》),导演把民间故事《哪吒》做了颠覆性的改编,仅面部设计就有两个版本。哪吒一出场便一改往日的乖娃娃形象。与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的偏女性的俊俏形象不同,这个小哪吒是一个长着鲨鱼齿、黑眼眶、红眼珠,神情叛逆,玩世不恭的“混世魔童”。受众突破了对传统中国故事中“小英雄”的固有认知,打破了历史经验带来的图像框架,树立起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片中太乙真人的人物形象也做了颠覆性的改变,他不再是人们固有印象的鹤发飘逸、仙风道骨的老人,而是成了一个操着一口四川方言的极具喜感的肥胖的中年男子形象。该片更是和《白蛇:缘起》一起创造了国产动漫作品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潮。基于颠覆性的小哪吒人物形象的周边商品也很快火遍全网,并成功地进行跨文化输出。

除此之外,在更早之前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人物形象上,我們也能看到这种图像框架的创新应用。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形象被设定为更偏于中年或青年。人物的造型也不再是机灵可爱的妖怪,而是类似京派小生扮相的、略显疲惫的、有些少不得志的郁郁寡欢的模样。这样的图像框架的确立突破了人们对以往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形象的桎梏,使受众关注这一图像文本的深层含义——迷惘与追求,引起当下中青年人的情感共鸣。正是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颠覆性创新,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承载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文化品质。

二、道具作为符号的隐喻功能

道具主要指在视觉修辞实践过程中,“行动者所使用的工具,也是表达隐喻意义的符号。它对情感的表达起着独特的作用”[2],如图像文本中呈现的戏服(服饰)、武器、法宝等。道具作为影像文本中的视觉符号,常常指向特定的文化内涵。经过文化沉淀的视觉符号在影视作品中形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意象)。中国动画电影中,道具的使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也就是说,道具所表达的情感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表达意象。而这种意象往往又会引发受众情感上的连接,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例如,在《大圣归来》中,有一段山妖进城攻击村民的画面。此时士兵用的道具大鼓成了一种报警工具,大鼓也被赋予了一层战争的象征意义。就如同中国古代战争双方交战时的场景。让受众产生一种独有的迎战时紧张的神圣的情感。《哪吒》中太乙真人手中的浮尘也是一个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意象。浮尘本是道家法器,看似很平常,却能够被当成武器来使用,这与中国文化中的道教文化有紧密联系,超凡脱俗又能以柔克刚。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油纸伞作为一个重要道具,被赋予的是更加深刻的文化含义。油纸伞作为小白和阿宣的重要“媒介”,是两人情感的连接点。同时,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江南地域特色,“油纸”带有“有子”的谐音,象征着美满、团圆。影片对这一道具的使用正是对具有修辞意义的符号的运用,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三、场景作为语境搭建的传播场域

场景作为图像文本中的传播语境,是视觉修辞的核心实践领域。比如《哪吒》片中的山河社稷图一幕,太乙真人挥动笔墨勾勒出的场景,天马行空、美轮美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受众搭建了一个新的文化传播场域,炫目的视觉效果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间,也将中国神话的无穷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受众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读懂一个中国故事,影像文本向外界展示了绚丽外衣下包含的民族审美,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例子在几部成功的动画电影中都有痕迹。《白蛇:缘起》中的场景运用了中国国画的“留白”表现方式,让画面呈现出更多空间上的视觉延展,给足受众想象的空间。片中,当小白与阿宣同舟共济的场景出现时,湖面云雾缭绕,二人共乘一叶小舟向前驶进,背景是重峦叠嶂的山峰,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给受众搭建了一个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传播语境。但在一些动画电影中也出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传播场域。比如,在《大圣归来》中,八戒、悟空、江流儿和傻丫头一行人在偶遇白龙后走在森林间,此时的森林场景与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具有魔幻色彩的自然森林场景颇为相似。或者说受到了日本電影大师宫崎骏的风格的影响,与《幽灵公主》中神秘森林场景有相似之处,带给受众一个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强烈感受。当然,《大圣归来》野外场景的运用也不全是完全西化的表达,比如压着孙悟空的五指山、妖王炼化童男童女的魔窟所处的山脉以及躺在木盆里顺流而下的江流儿,这些场景都有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古典美,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输出提供了借鉴。

四、色彩奠定的文化基调与情感表达

色彩是图像框架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元素,运用在人物造型、道具和场景中的色彩符号为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调。“框架生产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符号所构筑的象征秩序中构建一套稳定的理解方式。”[3]色彩中的饱和度、明度带给受众不同的心理体验。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活力、火热、壮烈、喜庆和权力的象征。它常常与正义、强大和激烈的情感、情绪联系在一起。黑、白、灰则常常与悲情、生死和超脱世俗等联系在一起,表达悲伤的情绪,象征死亡、凶兆等。在中国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代表性的色彩——红色,被运用到影片的建筑和服装中。比如“椿”的衣服的颜色就是红色,象征了大胆、冒险、冲动和活力;而主角“椿”所处的环境是青黑色为主的福建土楼,带给受众一种沉闷、古朴的视觉感受,为影片奠定了文化基调,其色彩符号所构建的是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因此,色彩符号在图像文本的创作中奠定的文化基调是视觉修辞编码的重要环节,影响着跨文化传播的实践。

五、结语

纵观以上4个方面,视觉修辞的实践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图像文本的突破与建立、隐喻功能的实现、搭建文化传播场域到作品编码,视觉修辞在整部影片中的谋篇布局是中国动画电影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对视觉文本的修辞研究可以推动中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增强中国动画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美]伯纳德·J .巴斯,尼科尔·M .盖奇.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M].王兆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76.

[2] 王雪晔.图像与情感:情感动员实践中的图像框架及其视觉修辞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9(5):123.

[3] [英]马克·奥康奈尔,拉杰·艾瑞.象征和符号[M].余世燕,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44.

作者简介:戎媛(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学、视觉修辞、媒介融合。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