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经济意识
2020-09-10伍莹
伍莹
摘要: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原理”教学需脚踏“实”地地推进改革,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教学目的为“实用”,为应用于专业学习和现实生活而进行实用教学;教学内容讲“实例”,通过优化案例选择、教材编写和改善案例教学条件实施案例教学;教学方法用“实训”,通过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和社会实践进行实训教学;教学评价求“实效”,通过优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机制实施实效教学。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原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4-039
一、“经济学原理”的教学目的应为“实用”
1.为应用于专业学习而进行教学。“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都在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为此,“经济学原理”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应用“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轻重、取舍处理,搞好“经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不能不顾专业应用实际而“一刀切”地进行教学。
2.为应用于现实生活而进行教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属于理论经济学,但其基本原理都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概括和反映,也是服务、指导、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学问。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因此,教学应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工具,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个原理和知识点都应落实到“应用”上,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从书本到生活、从理论到实际。
二、“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应讲“实例”
“经济学原理”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以“实例”(案例)来呈现教学内容。起始于古希腊的案例教学,直到 1870 年才在美国哈佛大学逐渐推广。1919 年,出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法学院毕业生华莱士发现,真实案例可以加强商学课程的真实性,于是将案例教学引入商学院工商管理教学中;梅森教授则将案例教学引入理论经济学之中,并由“梅森联谊会”收集整理相关理论案例,在哈佛大学不断应用和推广,后普及到全美甚至欧洲。我国经济学案例的引进与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现已取得较快的发展[1]。“经济学原理”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探究、发现,能增强教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增强师生的互动性[2]。
1.优化案例的选择。西方国家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应用相对较早,案例也较丰富。经济学家陈岱孙指出,西方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测算技术、管理手段等方面有若干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但我国不能盲目推崇、全盘照搬。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學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因此,我国“经济学原理”教学案例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教学需要进行优化选择。1996 年,北京学者根据改革開放实践制作了大量案例教学方案,并且积极推广;2000 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活动; 2004 年,浙江大学出版了第一套案例丛书。此后,我国“经济学原理”教学的案例选编工作不断推进。
2.完善教材的编写。我国“经济学原理”教学使用的教材存在两种倾向:使用西方国家原版或原版译本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这些教材虽然经典,案例丰富,通俗易懂,但案例来源于西方的经济实际,与我国经济存在差异,甚至迥然不同,再就是缺乏批判借鉴,存在意识形态教育风险。
三、“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应用“实训”
1.开展常规的实验室实验。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提出,“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经济学家认识到实验的作用,并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问题的研究。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实验将“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自身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搞好实验室实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难,教师要充分地备课,才能有效地实施,如果教师心理上排斥实验教学,那么实验教学就会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二是要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实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要加强经济学教师培训,使教师具备熟练运用实验室软硬件的能力。三是要完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
2.实施必要的田野实验。实验室实验是一种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排除干扰条件下进行的,其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无效。为了弥补实验室实验的不足,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逐步引入田野实验。田野实验是在实地进行,设定真实的情境,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如“劳动力市场田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制作两份内容完全相同但照片不同的简历,一份照片经修饰后颜值较高,一份照片未经修饰颜值较低,再将简历投给一定数量的招聘企业,而后统计和比较求职者得到的回复和面试机会,验证颜值高的人比颜值低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的结论。生活是最大的实验室,在现实生活中做实验,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当然,受时间、精力的限制,只能在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必要的、少而精的田野实验。
四、“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评价应求“实效”
1.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师评价采取了量化评价机制,将教学与科研都纳入绩效指标体系中,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工资津贴等挂钩。虽然这种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只追求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申报高等级的科研项目,忽视了课堂教学工作。要想改变现有的状态,必须优化教师评价机制。
2.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取学生打分的形式,这一评价机制赋予了学生评价权,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以往评价机制的改进。但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一些不足,随之带来诸多问题。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如对平时上课纪律、作业练习、课程考试要求高,导致有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分数低,使有责任心的教师非常苦恼。因此,要避免教学评价的失真,有效地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必须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俊娟.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14 (7):296,292.
[2]聂鑫. “经济学原理” 案例教学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 (S1):47-49.
[3]陈岱孙.陈岱孙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