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09-10杨兵
杨兵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个人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以促使他们能更快融入社会进行自我提升。竞争与合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体育竞赛便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与建立正确体育观念皆具有促进作用,是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探究了体育竞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小学体育;竞赛;社会适应能力;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152
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体验为主要学习模式的学科,集强身健体、舒缓身心与智力开发为一体,相较于其他文化学科来说,更具活力性与多样性,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此外,体育还是一门具有特殊教育价值的学科,其实践特性能够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的形式对所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化他们的学习感悟、提高其学习实效性。体育竞赛所包含的竞争与合作功能可以使学生在提高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将体育竞赛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促使学生的运动能力、人文素养与文化视野得到全面发展。
一、在竞赛中融入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极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德育成为基础教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内容。体育学科以实践训练为主要学习模式,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训练中,能够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更真切地认识到德育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形式,进而将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习惯。據此,教师可在体育竞赛中进行德育教育,利用竞赛活动的竞争与合作特性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精神与团队力量,由此来发展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笔者利用“协同作战:运球接力”竞赛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活动规则为:分配每组十个人,其中再分为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接力的一环,参赛者背对背挽住对方手臂,两人中间夹一个排球,在比赛开始后,两人均需侧身向前跑,绕过标志物后将球传给下一个小组,最后判定率先完成五组接力的小组获胜。在游戏过程中,球落地则需要重新捡起夹好,这个时间内不得偷跑。这个竞赛活动需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并懂得尊重竞争对手,等待接力的选手不能干预其他小组。
二、在竞赛中融入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最本质的教学目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以运动能力为基础,形成乐于运动、善于运动的体育观念,进而建立定时锻炼保障身体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由此出发,教师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时,可在其中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的体育活动中掌握各类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同时,这类体育竞赛可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增强拼搏精神与受挫能力,使得活动意义得以深化。
例如:笔者开展田径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运动技能,田径运动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按照学生能力和兴趣将他们分为径赛小组和田赛小组,径赛小组主要进行短中长距离跑和接力障碍跑比赛,田赛小组以跳高、跳远为主。在竞赛准备阶段,竞赛小组成员主要进行耐力训练,并学习如何在跑步过程中调整呼吸,田赛小组成员则需要锻炼下肢力量,学习如何爆发自身肌肉力量,在瞬间取得最优成绩。
三、在竞赛中融入民族元素,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域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文化传承这一举措备受关注,旨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发展人文素养,进而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华民族文化森罗万象,民族体育文化也各有千秋,教师在体育竞赛中融入民族元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促使他们拓展体育文化视野,充分体会民族体育带来的独特乐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优秀品质。
“三人穿板鞋接力”是壮族民间的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三个人按顺序站在两条木板上,木板上的橡胶圈会将脚固定住,这个竞技项目主要考察学生下肢力量的协调性与灵敏性,表达了明代广西抗倭勇士纪律严明,整齐一致的步伐更是体现着他们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与传承意义。通过开展这项民族竞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该民族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与现实意义,从而在拓展体育文化视域的同时获得文化传承。
总而言之,目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导致他们的身体机能难以满足身体发育的需求,以至于学生体育畏难的情况愈加明显,且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身心素养的良性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体育竞赛具有娱乐性、可操作性与竞争合作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促使他们在竞赛活动中取得身体素质、人文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荣.小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1):133+135.
[2]丁龙.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优化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19(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