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生态的构建研究
2020-09-10梁燕平
梁燕平
摘要: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对学生进行讲解以及教学。这就要求老师本身一定要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再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将自身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快速的学习好古诗词。此外古诗词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难懂的一种文体,这就要就教师要懂得创新,寻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教学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生态构建研究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永垂不朽的文化,也是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将古诗词融入现代的生活中,使古诗词得到发展和壮大。但是由于古诗词比较难以理解,对于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大问题,今天主要探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古诗词的教学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教学生态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一、营造一个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在学习一首古诗词时,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大声朗读并解决古诗词中不会的生字词。因为古诗词中有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常用的字,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也要解决生字词的问题,通过查字典或其他方法来学习生字词,在查字典的过程中理解这个字词的意思。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也会更加的流畅,也能通过对字词的解释来了解古诗词的大意。此外,古诗词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在大声朗读时,也会使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古诗词的韵味也是值得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因为这是经过时间淬炼而永不磨灭的美,对于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结合现代技术,感受画面美
现在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对学生学习也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其中最受欢迎的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并且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古人的意境是非常美的,而古人在写风景类古诗词时更是如此。因为古人善于用一些简单而富有深意的字词来展现自己所看到的风景美。如果只是通过老师的简单描绘,学生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网上找到一些与诗人看到的相似图片,并且放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在学习时观看图片,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与震撼。
例如,当学习《登高》时,杜甫所看到的景象是十分凄凉的,正如杜甫诗中所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种感情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难以理解的,不能够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壮之前。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PPT,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作者的悲壮之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之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三、开展学习小组
一个人努力当然是比不上一群人在努力,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也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因为老师与学生生活的环境是不一样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很多交流和想法,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帮助。比如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提前留好小组需要探讨的问题,在下一节课堂上课时,让学生们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发表自己的想法。打破传统以老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发挥学习小组的真正作用,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古诗词知识 。
例如,在学习《离骚》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来共同学习这首古诗词。首先,这首古诗并不是很容易理解。其中也有许多生字词,对于在温室中生活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是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情感。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讲解,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也是不能理解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可以利用学习小组来进行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对该古诗词的讨论与学习,讓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之中。在小组学习之前,老师先留下几个问题。比如这首古诗,它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下节课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这种小组学习的方法也为教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古诗词学习。
结束语
古诗词是与古人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在现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懂得去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教学环境 。教师也要懂得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底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杨宜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J].科技资讯,2020,18(29):160-161+164.
[2]王彩霞.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