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成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2020-09-10李炳邵征
李炳 邵征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但同时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新时代教育形势下,给师德建设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机遇和挑战。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联系实际,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关键词:新时代;成人高校;师德;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提高技能和个人发展的需求的增长和终身学习理念的逐渐形成,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增长知识,更新知识,扩展技能,提升学历的场所,而且是立德树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阵地,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建设又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在新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德才双馨的师资力量,是成人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师德新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拥有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
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没有显赫的权利和地位,也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声名,而正是这平平凡凡,陶冶了情操,淡泊了名利,才能换来心中的波澜不惊和工作的踏踏实实。拥有平常心,才能在这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生命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拥有一颗事业心,热爱工作
教师的事业心是师德的核心,一个人拥有一颗事业心才会有精神寄托,一生会执着地热爱并为之献身。热爱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对每位教师提出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要求。只有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地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全情投入、无私奉献,才可能享受平凡教育工作带来的乐趣和幸福感。
3. 拥有一颗责任心,热爱学生
对教育事业拥有一份责任心的教师,才会坚守心中的那一份承诺,时刻都在召唤、约束和激励自己,才能做到洒向学生都是爱,“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言行去熏陶、感染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用人格造就人格,用灵魂唤醒灵魂的一个过程。教师发展,师德为要。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是学问之师,更是做人之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的道德修养。成人高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事业的成败。在新时代,面对成人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力资源是根本因素。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成人高校教师,尤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职业规范的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导致新问题和新情况随之产生,有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的成人教育的市场竞争压力日益激烈。迫于压力,学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招生、办学形式和教学管理上,尤其视招生为生命线,学校的奖惩制度也向招生倾斜,一切拿招生数字说话,而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师德建设工作滞后甚至停滞。但成人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亟需一支适应成人教育发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2. 學校管理体制不完善,措施不得力
由于学校长期对师德建设的重视不够,宣传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只是简单应付上级的检查,宣传教育方面广度和深度不够,对教师的思想情况把握不准,掌握不够,宣传教育也缺乏靶向,针对性差。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也缺乏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对教师职责和行为规范缺少明文规定,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这必然导致一些教师违背师德的现象。
3. 教师道德意识淡薄,缺乏事业心
成人高校教师素质、能力和水平良莠不齐,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组织纪律淡漠、工作缺乏事业心,不讲奉献、只求索取、缺乏进取心、工作缺乏研究探索,思想行为严重偏离师德原则和规范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新思潮、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一些教师思想发生倾斜,动摇了自己的教育信仰,放松了自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失去了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利忘义,致使在成人考试中的不正之风和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大部分成人高校的教学都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来弥补师资力量的匮乏。一些专职教师工作中缺乏奉献精神,教学全靠应付,不重视学科教学研究,甚至放弃教学,因为兼职教师可以补缺,而且不上课也没有制度的约束,所以就心安理得地一边拿着学校的工资,一边从事着第二职业,对学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4. 教师缺乏服务意识,忽视人文关怀。
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灵魂的唤醒,心灵的陪伴。成人高校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多是“高中后,大学落”,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能力低,整体学习水平不高。对于这样的学习群体,学习问题和学习困难可想而知,如果缺乏学习支持服务和即时的人文关怀,可能就难以将学习进行到底。但有些教师缺乏服务意识,做不到及时反馈,答疑解惑,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造成教育服务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成人高校面向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这就对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系实际,针对问题,就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以下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加强重视师德建设,成立以校长担任组长的师德建设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为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以确保师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丰富多样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师德规范、准则并加强理论学习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职业光荣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校领导要坚持带头学习,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剖析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带头整改,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全校师德建设的顺利开展。
2.建立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大工程,有了制度保障才能将这项工作引向深入。各成人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做到公正、公开、透明、有章可循。设立举报邮箱、举报电话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落实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激励作用,開展“师德模范,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热情。完善师德考核细则,并确保每个教师知道评价方式,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解释、加强自律,并把师德考核成绩与年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做到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3.加强自身修养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的过程,作为一名成人高校的教师,更应该奉行“终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内心的信念,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精心育人。加强成人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关切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学习提供周到的服务,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鼓励学员坚持到底,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建设是成人高校的核心工作,是办好成人高校的重中之重,但师德建设不是仅靠某个部门的工作就够了,而是需要学校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共同发挥作用,各部门既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狠抓落实,才能把这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做好。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利用自身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爱岗爱校。总之,只有将外力转向内力,把强抓师德建设与教师自我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使良好的师德风尚长驻枝园,才能使成人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广运.成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和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99-100.
[2]徐仲平.浅谈高职英语教师师德师风在教学中的作用[J].读书文摘,2016(02):243-244.
[3]姚红梅.浅谈新时期成人高校师德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10.
[4]朱秀云.成人高校师德建设刍议[J].管理与效益,1998(03):3-5.
[5]刘万云.加强成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3(06):34-35.
[6]田爱民,郭忠孝.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J].求实,2003(S1):208-209.
基金项目:
1.邯郸广播电视大学校本项目:《新时代背景下成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06)
2.河北电大2017年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邯郸太极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17ZD04)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编号:191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