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闻摄影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

2020-09-10石英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高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更迭,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媒介融合势不可挡,各媒体之间不再各自为战,相互融合的速度逐漸加快,传播环境的改变对高校新闻摄影人员的政治立场、专业素养、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新闻摄影人员需主动作为,增强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由单一型人才转型为复合型人才,做一名全能型的摄影人,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和师生的新需求。

关键词:新闻摄影;高校;提升融合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23-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艺术亚审美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A0667;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资助项目“‘微-移动’社区教学模式学习资源优化研究——以微信为例”成果,项目编号:JSS-B-2018003;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学习微平台的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ZJC017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闻摄影就是以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使用户通过图片可以在脑海中还原新闻现场的情况,同时拍摄可以有效展现事件的全貌,提升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使其具有影响力,是新闻报道过程中重要的表现手法。”[1]在表现即时性的新闻信息时,新闻图像更具形象性、传播性与可读性。新闻图像在各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也明显,高校新闻摄影人员在为文字配图的同时还需兼具视频剪辑能力、文字撰写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高校新闻摄影人员现状

(一)个别人员政治意识薄弱

借助科技的力量,摄影行业得以不断发展,带着“真实”的光环与新闻媒体结合,以更直接和迅捷的方式接近大众。但是新闻摄影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纷争也很快显现出来[2]。融媒体时代掀起了全民摄影的浪潮,高校新闻摄影人员既是图片的发布者,也是图片的接收者,这就增加了对图片的把关难度。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其聚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源,内容繁杂多样,其中不乏敌对势力“糖衣炮弹”的渗透,虚假新闻图片泛滥,侵权图片屡禁不止。个别摄影人员没有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意识薄弱,对国际国内形势没有深入的了解,对一些新闻图片信息的分析评论就会发生偏差,将舆论引到不理性、不客观的话语氛围中。

(二)人员流动性大,业务技能单一

高校的摄影人员一般多为兼职,是学校各部门、学院的通讯员,身份为院办主任、班主任、辅导员、行政秘书、科室职员,承担着冗杂的工作,从事高校摄影工作大多不足1年。除宣传部、新闻中心、资源建设中心、艺术传媒院系的少数部门、院系老师具有专业的摄影能力和剪辑技术外,其他人员仅仅具备拍摄能力。人员频繁流动与断层,兼职的摄影人员对图像后期的光线调整、色温、构图能力不足,更没有针对他们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导致摄影人员在用图像传达丰富的新闻信息、定格真实生动的事件瞬间时,往往力不从心。而经过锻炼的新闻摄影人员往往在刚具备用摄影传递本部门和院系的态度和见解时,便调任其他工作任职。

二、高校新闻图像的特点

(一)实效性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覆盖面的延伸,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传统的纸媒时代,照片需要拍摄、冲洗,对曝光、色温、构图的要求较高,后期只能对照片进行裁剪调整。如今,各种图片修饰软件上线,操作简单且功能强大,对照片的大小、色温、光线等都可以进行后期调节,大大缩短了拍摄到出片的时间,实效性越来越强。静态的新闻图像留住新闻事件的精彩瞬间,动态的新闻图像能使受众全方位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二)需求量大

随着信息浪潮的冲击,读图时代来临,各种媒介相互融合,门户网站、报纸、微信、微博、抖音无一不需要图片的加持,富有动感、插入音效的图片在融入视频后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门户网站作为高校新闻信息输入首要通道,首页的图片占比越来越高,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新媒体以自身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对新闻图像的需求更是日渐增多。校报虽然是周期性的刊物,但是图片经常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以及背景水印出现。

三、高校新闻摄影人员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深刻认识新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使命,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融媒体矩阵,在校园中大力宣扬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

新闻记者履行的是社会责任,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3]。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立足本职工作,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在拍摄、制作照片的过程中自觉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拍摄出能准确显示主题的照片。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把准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增加多面知识储备

面对新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摄影人员的采访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校园文化、师德师风、校园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反映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党建思政教育、后勤、校企合作等工作的改革动态、发展成就。这就要求摄影人员的作品对外可传递校情、展示自身形象、优化外部环境,对内可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推进校园各项工作的开展。

针对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高校摄影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摄影技术,还需提升自身把握新闻价值的能力,培养新闻敏锐性,准确快速捕捉新闻点,只有多听、多看、多读、勤思考,才能看得深、看得准、看得透,辨识新闻的核心,判断新闻的价值。从新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中吸收养分,拓宽视野、增加阅历,不断满足融媒体时代新用户的新需求,提升为图片配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新闻图片的感染力,提高为新媒体制作动图和视频的技能,传递契合时代脉搏的有温度、有深度、有内容的信息。

(三)转变新闻宣传理念

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校园师生对新闻图像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而新闻图像的同质化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在海量的图像输出中保持可读性与独特性,是高校新闻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些高校摄影人员认为只有大活动才能拍出有价值的新闻图像,其实,对新闻活动的拍摄不论活动大小,要坚持高站位和小切口相结合,关注教师和学生,只要深入谋划,将新闻宣传的热点、重点、焦点对准一线,就会得到感人至深的新闻图像。高校摄影人员不仅要拍摄出反映客观事实的图片,还需要传递出事件的氛围与情感,比如开学季、毕业季、军训季、就业季,通过捕捉新闻事件的细节来传递真情实感,触动校园师生最柔软的部分,展现人文情怀。

“各个新媒体平台要在新闻图片的选择、结构配置上进行深入的调研,并使图片成为解释、说明新闻文本的重要方式。”[4]要创新表达方式,深入基层,讲好校园故事。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摄影人员需要有融媒体宣传理念,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拍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客观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拍摄,不能掺杂个人揣测,注意对受众的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

(四)拓宽自身的拍摄途径

新闻媒体一方面要顺应图像时代下受众图片阅读习惯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对一些不正确的阅读心理进行科学的引导,实现传媒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打造和谐、健康的媒介环境[5]。

过去,高校摄影图像静止地呈现在校园网站上、校报里、宣传栏上,如今,动态化、视频化、加入声效的图片更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图片的传播速度,随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的革新推广,新闻图像不仅在传播速度上大大提升,图像的形态也趋于多元化,开始出现动图。各种媒介的相融,使校园新闻图像不再靜止,可以承载并表现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摄影人员创新摄影思维,不仅要精通摄影知识,掌握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还要学习Pr视频剪辑工具,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新技术,多角度、完整地记录事件,培养用图片讲好故事的技术和思维。

(五)提高信息传播实效

保持拍摄定力,提升图片在各个媒介的点击量与转载率。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受制于载体传播技术的情况,传播渠道更丰富、传播速度更快,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此时,高校新闻摄影人员要与微信、微博、网站、校报、短视频等多渠道、多媒介的人员对接,这就需要摄影人员简化工作流程,在拍摄的过程中明确拍摄的关键点,通过传递新颖及时、丰富多彩的信息,展示学校的形象和人文关怀,在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传播效能。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加快了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摄影的内容、技术以及受众都发生了变化,这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可以通过深入校园一线练脚力、扩大文化知识面练眼力、千锤百炼练笔力、转变思维练脑力等策略,培养导向正确、关注人文、积极探索的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刘心杨.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3(36):169.

[2] 赵兴.意识形态的镜像——作为权力关系的摄影[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3] 赵俊堂.浅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J].业务广角,2020(10):40-41.

[4] 谢贤.刍议融媒体对于新闻摄影的新要求[J].西部广播电视,2020(11):143-144.

[5] 李培林.图像传播语境下的媒体受众观与受众读图心理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53-157.

作者简介:石英(1991—),女,山东海阳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高校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