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研究

2020-09-10刘碧霞

教学博览 2020年2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方式

刘碧霞

摘要: 小学的教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因此对于他们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树立需要教师的正确和及时的指引,教师不仅仅需要给学生灌输教材涉及的知识,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法治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筑好小学生接触社会之前的思想防線。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在小学阶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目的是教会小学生一些法律常识,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引领。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时,要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课堂质量。但通过笔者在教学实际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发现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式至关重要。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

道德与法治教育理念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其一是与实际结合不够。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针对一系列的道德法制内容,教师仅仅是做到了书本知识的灌输,根并没有结合学生的真实想法,使学生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发其实非常容易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使得不能深入理解书本的知识和思想,不能更好地对他们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其二是理念固化,停滞不前。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盘继承专家或者自身过去的以往的普适的教学经验,对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不够重视,落后于时代,致使教学形式固定僵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作用。

(二)教学手段单一

在诸如小学《品德与生活》的相关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多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缺乏实践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也大多数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接受知识的灌输,在这样的教学之风盛行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打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机械的教与授,降低了学习效果,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学生道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发现和解答,如果不及时改进,必将达不到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和授课目标,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

(三)师生缺乏互动

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跟随者,这大大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需要,做出教学计划和方案的调整,使教育过程缺少有效性和针对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会越来越依赖于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也会加大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弱化教师的作用,引导但不能全盘操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把握学生特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不同学生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和接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有差异,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关注这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和了解,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不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优化。可以设置不同难度递进的课堂内容,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和不同理解,这样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开放的课堂

笔者观察发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良性和高频率的互动,更能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改进教学方式,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将学生的角色变为主导者,给学生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加深自己的理解,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更好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规范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时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上有正确的表现。因此,进行社会实践,是对教学成果最有效的检验,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参与社会的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在小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跳脱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对核心素养的形成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参观,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然后在参观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对其他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就像不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场所秩序不打闹和喧哗,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环境的爱护。

(三)丰富教学方式

其实不论处在哪个人生阶段,只要是学生,都会对更有趣味性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更有主动性,接受度更强。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也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在现阶段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必须对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予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场景模拟情境创建,小组合作舞台剧表演,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投入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谈到集体活动内容时,就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可以以日常的班级大扫除活动为例,要求学生回顾平时扫除时自己观察到的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其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就像在别人刚打扫完的地方,许多学生进行打闹,这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班级集体环境的不爱护,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份子,要告诉学生应该守护集体、有集体意识。通过对相关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道德行为的理解。

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需求,打造合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加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把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课堂中获得乐趣。以上是笔者的一些见解,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希望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阿布拉哈提·玉山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C]//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19.

[2] 陆惠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19(18).

.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方式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