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课例“数列的概念”
2020-09-10马燕丽
摘 要:本着“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思路,从预期学习目标设定倒推学生理解的表现证据,再着手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自然地理解核心概念。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2019版)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教学重点是数列的概念、表示方法及数列与函数的关系。预设学生应达目标为通过观察实例,初步形成数列的概念,能够准确辨析数组是否为数列;通过问题系统的引领,建立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并能对数列进行简单分类;了解数列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逆向教学设计;概念教学
为凸显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实用性及时代特征,特安排班内学习小组各上交一个生活中的“数列”例子,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知”与“行”结合,一方面实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学生1:我有一本习题册,每天做题1页并记录下完成页码。
学生2:我们每天上午跑操2圈,记下从本学期开学起按照日期把各天跑的圈数。
学生3:为防控新冠疫情,班级体温检测表上我每天早上的体温数值。
学生4:从今天开始倒计时高考的天数,排成一个表每天划消。
学生5:我们学校东边快递点每天收到的快递数,按照日期记录下来。
学生6:我爸爸炒股,记录每个交易日大盘涨跌的点数。
教师:自2019年12月27日医生张继先上报中国第一例新冠疫情起,我国每日新增确诊人数。
根据师生们提供的素材,设置问题组令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何共同特点?如果它们是某些“数列”,那么如何定义“数列”?如果认为其中有的数组不是数列,又是什么原因?问题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个数列都有第1项,若项的序号确定,则该项就是唯一确定的。你是否能联想到某个相似的概念?请尝试阐述二者的关系。问题3:观察以上例子中项的变化特征,尝试按照标准1:“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进行分类,再按照标准2:“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进行分类。问题4:哪些方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对应关系呢?数列部分又该如何表示呢?
通过学生展示、辨析与阐释,师生达成共识。问题1抽象出“数列”的本质特征:研究对象是数字且数字排列按照一定顺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列涉及的各种名词(项,首项,序号,项数及符号表示),将课本中提供的案例作为教学场景的扩大。问题2提示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体系,感悟“函数”是本课的“大概念”,类比思考的对象数列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函数。问题3类比函数的单调性来对数列进行分类;且分类标准不同,分类方式也不同。问题4利用以“旧”带“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从函数三要素的角度思考,关注数列的表示方法,较为抽象的数列通项公式其实就是函数的解析式。而数列的其他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递推公式法)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自学习得。
本环节看似只有四个思考问题,但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的不断设问追问,整个问题系涉及十多个小问题,层层递进,遍布数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种探究模式意在培养学生“自学自问自答自悟自查”的学习方法。其中“自查”体现在“过程性自我评价”的模块,它是“逆向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了解的工具,有定位、提醒、鞭策、激励的作用。评价的描述是按三个程度设计的,学生阅读勾选符合的选项。
【过程性评价1】
①可感知哪些数组是数列,但无法准确概括数列概念的要点,无法建立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数列分类时有模糊的地方。
②可阐述数列概念,初步感知数列与函数的关系,但还不能熟练使用术语、符号描述涉及的数据及关系,可以对给定数列进行正确分类,但耗费时间较长。
③能理解并阐述数列概念的要点,理解数列与函数的内在逻辑关系,能熟练使用术语、符号描述案例涉及的数列及分类标准,可以快速准确的对给定数列进行分类。
为使学生顺利将数列這一新概念及符号纳入已有知识网络、夯实运算基础,将课本中的例题1(根据给定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前5项,并画出图象)、例题2(根据给定数列的前4项,再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与例题3(给定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试判断某个数字是否为该数列中的项),采用“开火车”的游戏进行练习与批改。该环节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即小学初中“找规律”的延伸,将所找规律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概括出来,这正是“用数学的观点、手段认识、表达世界”的要求。教师追问:是否所有的数列都有自己的通项公式?如果一个数列有通项公式,那么通项公式的形式是唯一的吗?学生已经可以轻松作答。
【过程性评价2】
①在老师或同学的提示下能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简单运用某种数列的表示方法,尚难以自如选择合适的方法。
②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能以函数的观点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可以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来表示数列。
③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能以函数解的观点来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并能用于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阐释原理;可以多角度、辩证的理解数列表示方法的多样性及优劣,选择合适的方法。
本课尾声设计一个半开放情境:现阶段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汇集多方面专业人士的智慧,及时号召全民带口罩出行、减少聚集甚至封城等举措,极大的降低了病毒传染速度和数量,为世界抗疫率先垂范。试想当初如果没有这些举措,1个病毒感染者平均传染个健康人,那么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构成的数列,会是什么?累计确诊人数又会是多少?累计确诊人数相当于数列问题中的什么要素呢?请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值,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点评:人类历史浩渺如海,新冠疫情仅是沧海一粟,只要我们运用科学与智慧必将战胜困难。所有一切诋毁抹黑中国抗疫措施的言论,在血淋淋的病患、病亡数字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愿同学们学以致用,发扬年轻人的使命感、民族自豪感,成长为不惧艰险、敢为天下先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01.
作者简介:马燕丽(1983-),女,汉,山东青岛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逆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