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攀枝花三线文化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2020-09-10孙雪洁姜龙陈晓燕
孙雪洁 姜龙 陈晓燕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突变使得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敌入侵的潜在威胁,因此,中共中央高层对国际形势严峻性的判断以及对爆发战争可能性的估计,进行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了以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局面的“三线建设”战略,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以国防为主,兼顾工业、科技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三线建设不仅是一项特殊时期国家的伟大工程,更是人类记忆的最好载体,必须倍加珍惜和保护,其孕育出的三线精神更应被弘扬与传承。
1.三线建设及三线文化
1.1三线建设概况
“三线”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是一个国防经济地理概念。一、二、三线主要是按中国的地理区域进行划分的:沿海和沿边省份为一线;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6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为三线,即“大三线”;介于一线、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一、二线省份的腹地又是本地的三线,即“小三线”,具体见图1A(六十年代战略区域划分图)。在三线建设中,又以四川、贵州、云南和河南为重点发展区域,见图1B(三线建设区域分布图)。
1.2攀枝花三线建设概况
攀枝花以其丰富的资源,冶铁炼钢等多种辅助原材料齐备的整体优势,成为建立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场所。自从1958年成都会议时把开发攀枝花资源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建设计划,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一直在酝酿筹备之中。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1964年5月,在攀枝花这寂静荒芜的深山峡谷“不毛之地”数十万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来到四川最南端的川滇交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攀枝花三线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攀枝花建设部署、指挥与执行,关注度之高,甚为罕见,这在中国任何一个工业建设项目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见图2。毛泽东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过攀枝花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在1965年11月视察攀枝花时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图2领导人对攀枝花建设关注
1.3攀枝花三线文化
攀枝花三线建设既是我国独立自主走工业化道路的最大样板,又是三线建设最大的标本和最精华、最具三线时代风貌的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是需要进行系统的保护与傳播的中华文化之一。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于2015年3月3日建市50周年之际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18年12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推出消息,对攀枝花在北京举行的弘扬“三线精神”座谈会暨电视剧《大三线》启动仪式进行了关注。上述事例都是国家开始重视三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三线建设文化主要从攀枝花三线建设遗迹、攀枝花三线建设事迹、攀枝花三线建设精神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梳理,见图3:
1.3.1攀枝花三线建设遗迹
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战略中重要的建设区域,在此期间留下了众多的建设文化遗迹,例如:中国最大的露天钒钛磁铁矿山——兰尖铁矿,全国最大的独立煤矿——宝鼎煤矿,全国唯一的地下火力发电厂——503地下战备电厂,全国最大的木材水运遗址——金沙江·雅砻江水运遗址,20世纪建成的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等。此外,还有大田会议会址、攀钢一号高炉、兰尖铁矿矿床等一系列的三线建设遗存。其中,相当数量的三线建设设施至今还在生产使用之中。
1.3.2攀枝花三线建设事迹
在攀枝花三线建设中主要的大事迹有:1964年9月9日攀枝花大田会议召开;1970年我国十大露天矿山之一,西部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兰尖铁矿投产;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971年10月1日,攀钢试炼出第一炉钢。1974年8月16日,轧钢厂方圆钢系统建成并成功进行热试轧;1974年8月具有年产110万吨轧材能力的轨梁厂投产;1975年中国唯一一个地下战备火力发电厂——503地下电厂投入使用。
1.3.3三线精神
全国各地响应号召,把各地最优秀的人员输送到三线,把最好物资配置给三线。400多万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解放军官兵、工人、科技工作者和干部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三线,开始了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风云壮举。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同样,这也是攀枝花的“三线精神”。
2.攀枝花三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路
攀枝花三线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攀枝花三线文化的传播和三线精神的传承,有别于一般以商业为主要
目的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其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文化符号和传播情境是攀枝花三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1基于皮尔斯符号三角的文创产品设计
近年,符号学被广泛的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符号学介入文创设计,给地方文化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思路。
符号,一种属于抽象的概念,可以被人们通过经验和联想进行感受与传达[1]。在符号学理论体系中,符号是人类对世界意识反应过程中的思维载体,是组成人类认知世界的构成元素,透过符号系统,人类得以沟通,符号学促进了人类对于文化现象中的意义关系、因果关系、评价关系、行为关系的分析和表达[2]。
著名符号学家皮尔斯将符号的三元关系:表征—客体—诠释三者,形成一个符号三角的关系,符号的解释内容与符号表征以及意指物之间便形成一个紧密的三角形关联,符号的表征是符号三角中再现对象客体的主体,而第三元则是客体对象的诠释[3]。
根据皮尔斯的符号三角原理理论,推导出攀枝花三线文创产品设计模型见图6。攀枝花三线文化创意产品即为承载三线文化的符号(S),三线文化,包括三线建设遗迹和三线建设事迹为客体(O),产品的造型特征(形态、材质、色彩遗迹图案)、功能和使用方式是对三线文化(O)的表征(R),而诠释(I)则是从三线文化中提炼出来,并解释产品符号表征意义的三线精神,攀枝花三线文创产品的符号三角关系见图4。
2.2三线建设资源中的设计素材矩梳理
攀枝花三线文化中的大量素材为建设建筑景观遗迹、生产与生活一线的物品等,其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特性和经济价值,更多的是其文化价值。如何从中选取和提炼具有独特特征和商业价值的文化符号和设计元素,在此尤为重要。三线建设文化类的文创产品与其它文创产品相比,从预期点到文创产品成品的过程见图5,大致经过素材梳理——文化符号提炼——符号拓展与转译——物化产品——拓展衍生品系列这样一个基本过程。
3.设计实例
本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基于文化创意产品视角的攀枝花三线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为更好的宣传攀枝花三线文化以及攀枝花城市。本项目产品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在攀枝花参观的各类旅游社会团体、各类相关工作培训学员、高校社会实践学员等。在此以“纪念怀表”、“建设水杯”、“岁月香灯”等3套设计实例来阐述“皮尔斯符号三角”在攀枝花三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3.1纪念怀表设计方案
该方案为一款攀枝花三线建设纪念怀表,见图。首先采用怀表作为基本的产品形态载体,并选取三线建设场景印刷于怀表内盖位置,展现攀枝花三线建设场景,让使用者在打开怀表同时观看到这样的画面。其次,怀表本身具有怀念之意,记忆那段特殊的时期。再次,采用钛金属作为主要的材质,其具有稳定性强、轻便的物理特征。钛的密度比重高,耐腐蚀、而且氧化钛(鈦金)颜色近似真金,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耐蚀、耐磨,可长久不脱落、不变暗,同时,强化攀枝花的地域特色(钒钛材料及其开发是目前攀枝花的一个重要的地方特色)。
3.2岁月香灯设计方案
回忆那段历史,很多三线建设者对那时“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艰苦建设岁月记忆犹新。本方案将当年三线建设期间常用的油灯作为设计的形式载体,运用现代设计的语言将当年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场景融入“油灯”之中。在“油灯”开启的时候,通过柔和的灯光使灯壁上的画面呈现出一番朦胧的效果,加之香薰散发出来的味道,让使用者通过的画面联想起当年三线建设时人们拼命工作、努力奋斗,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强化了产品设计的情境体验,使其产生共鸣。
结语: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化。其文创产品设计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格局下、浓郁的怀旧色彩下、在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运用符号学与设计学交融,通过产品这一载体,来构建三线文创产品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交流功能和感染功能。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产品进行设计定位,提出了元素、产品、结合的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创产品设计模型,对提升产品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促进攀枝花三线文化传播,推进攀枝花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彰显了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的时代价值,有益于传承和发扬三线建设精神,弘扬三线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砚祖.扩展的符号与设计消费的社会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8—11.
[3]萧明瑜.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之研究[D].台中:朝阳科技大学,2014.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2017年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17SYB07);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孙雪洁(1999—)女,山东人,学士,攀枝花学院学生,主要从事产品设计研究。
通讯作者:姜龙(1979—)男,重庆人,博士,攀枝花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方面研究。
(攀枝花学院 6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