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梯次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当中的应用
2020-09-10田克凡
田克凡
摘 要:由于培智学生在智力和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这些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往往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差,難以有效的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而借助分梯次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工作,推动了小学数学培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今后有关小学数学培智方面的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中,就应该对分梯次教学法在数学培智教育当中的引用重视起来,有针对性的展开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
关键词:分梯次教学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应用方法
一、引言
就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分梯次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当中的应用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当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注重的是培智学生是否可以将所学的一些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数学实践能力。至于如何让培智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具有效果,让所有的培智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却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因此,绝大多数的培智学生在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的成果并不显著。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来作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正文
1.从简单到复杂,设置一定的数学思维阶梯
很多教师正是因为难以有效的把握培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所组织开展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难以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当中,就应该从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出发,牢牢抓住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培智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层,为学生设置几个思维阶梯,从而让培智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数学课堂学习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来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学习“8减几”一课时,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图片,并让学生尝试数一数这些图片上所展示的实物有多少个。比如,如图1所示,
该图片上一共有8根香蕉,而学生就可以利用扳手指的计数方式来进行数数。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手指点数的方式来继续进行数数练习,并着重提升难度,让学生尝试数一数一些8以内的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拿一些苹果或者香蕉之类的食物来让学生进行数数,从而让学生在手指点数的过程中切实掌握8以内的数。最后,为了让培智学生加深对于“8减几”一课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出示“小明邀请小红、小花来自己家里做客,小明一共端上来8个苹果,小明吃了两个,剩下的则由小红和小花吃了,那么,小红和小花一共吃了多少个”这样一个情境示意图,如图2所示,并让学生尝试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只吃了一个苹果,那么小红和小花则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如果小明吃了3个苹果,小红和小花则吃了多少个苹果的问题。
2.从一般到特殊,体现课堂学习的自然过渡
就目前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以口述为主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而在这种授课方法的影响下,不仅培智学生很难在数学课堂上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以有效的掌握,同时因为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培智学生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越来越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中,就应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着重实现从一般到特殊,从而体现数学课堂学习的自然过渡,切实调动起培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致和动力,提高培智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
例如,在“认识4”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着重去回顾对数字1,2,3的理解,并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过哪些数字为4的物体。比如,学校教室门上有的写着数字4,如图3所示,楼道内标着数字4以及手机按键上有数字4,如图4所示等等,从而让学生对于数字4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就“认识4”一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丢手绢找4”的趣味游戏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1到4等四张标有不同数字的卡片,并将这些卡片打乱放置到讲台上。随后,教师可以将一条手绢发给靠阳台的第一名学生,并利用课件播放音乐,当音乐响起时,靠阳台的第一名学生则需要将自己手中的手绢快速的往后传,当音乐停止时,手绢在哪位学生的手里,那么这名学生就需要走上讲台,从讲台上所摆放的四张卡片当中挑出写有数字4的卡片。
3.从表面到深刻,加深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普通小学数学教学不同,在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当中,由于学生智力方面的缺陷,导致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培智学生很难向正常学生一样去学习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只能认识一些简单的数字或者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而创设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则能够有效的激起培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致,让培智学生在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当中,就应该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和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区别开来,着重去分析和把握培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表面到深刻,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认识5”一课的教学当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字5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开始的阶段,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给学生出示“农民伯伯的农场当中养了一头公牛和三头母牛,那么,请问农民伯伯的农场当中一共养了多少头牛”这样一个数学情境示意图,如图5所示,并让学生思考和利用点数的方法来说出其实际的数量。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数情况对学生提出“如果该农场的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那么,现在农民伯伯的农场里一共有多少头牛呢?”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通过摆小棒的形式来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总数,并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说一说数字5还可以表示什么。
4.从局部到整体,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当中,想要真正发挥分梯次教学法的作用,不仅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阶梯,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自然过渡,同时还需要着重去帮助学生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就目前的小学数学培智教育的形式来看,却很少有教师去关注这一点。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更多是因为教师强调的是培智学生对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所导致的。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当中,将数学知识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着重去帮助学生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10以内的连减”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并回顾前面所学的一些知识内容,并将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比如,前面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字从1到10进行有序的排列。同样,教师也带领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因此,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对前面所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总结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就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组织开展一次具体的算式接龙活动。在本次活动当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例举“1+2=?+2=?+3=?+1=?”“10-3=?-2=?-2=?-1=?”这样两个算式,并让学生尝试利用口算的方式来进行解答。
5.从理论到实践,提升学生联系实际的本领
任何时候,学生学習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加以灵活应用于实践,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学以致用的本领。而在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当中更是如此,教师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数学数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以此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当中,就应该实现教学内容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着重去提升培智学生联系实际的本领。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着重去学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内容之外,还可以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商品买卖活动。在本次活动当中,起初,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本次活动当中需要用到的教学道具,比如说一些商品和纸币等。随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出示“在某个星期天的早晨,小明的爸爸妈妈带领着小明和他的妹妹一起到商场去购物,其中,小明的爸爸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他心爱的小汽车,花费了22元5角,而给小明的妹妹购买了一个玩具熊,花费了15元7角,而小明的爸爸妈妈本次购物一共花费了350元8角”这样一个情境示意图,如图6所示,并让学生尝试分别去饰演情境示意图当中的人物角色来模拟进行商品买卖和货币交易的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培智教育工作当中,应该着重去把握培智学生的特殊性。既要从简单到复杂,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数学思维阶梯,又要从一般到特殊,实现培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自然过渡。另外,教师还应该切实做到从表面到深刻,从局部到整体,从而在加深培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的基础上来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当然,为了让分梯次教学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依照培智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分梯次来实施,从而将数学教材当中的一些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的形式传授给培智学生,提高培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艳萍,陈鑫.培智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7):155.
[2]梅建青.在三个环节中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绥数学院学报,2013,33(04):27-30.
[3]魏永红.生活化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28.
[4]林达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小学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J].华夏教师,2016(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