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解囊经验国际化的实践与启示

2020-09-10李小宁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国际化

李小宁

摘要:作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减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世界也期待学习借鉴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本文聚焦于中国减贫经验的实践,分析了中国减贫经验对国际减贫事业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化路径做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贫困治理;中国经验;国际化

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持续性问题,多年来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减贫事业,中国减贫事业也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標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来形容中国减少贫困人口取得的成绩。不仅如此,中国也在长期的减贫斗争中总结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智慧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也为那些亟待解决贫困问题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功世界瞩目,中国减贫经验的借鉴意义也为世界所肯定。为了使中国减贫经验真正造福世界,以下问题值得思考:中国减贫经验以何种方式被国际社会借鉴,是直接复制方案还是共享核心经验?中国减贫经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中国减贫经验如何有效地实现国际化?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中国减贫经验的理论实践和国际化路径的视角加以分析。

一、中国减贫经验的理论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减贫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在此过程中,中国积极探索出一系列宝贵的中国特色减贫经验,这些经验既是中国特定社会土壤产生的成果,又是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融入世界经济过程的产物。在中国减贫经验国际化的核心问题上,究竟是要将中国减贫的具体做法在国际上复制,还是将中国减贫经验的内涵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的分享,显然后者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中国特色减贫事业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其具体方案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中国社会条件的契合,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当在其他国家实施时则有可能发生“排异反应”。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特色减贫经验脱胎于70年来的减贫实践,产生于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得到长期一线减贫实践的检验,虽来源于具体的减贫方案,但又高于减贫方案,是中国减贫事业得以成功的核心意涵,不但指导了中国减贫事业的走向成功,而且对世界其他各国的减贫事业具有借鉴意义。总结起来,对于那些亟待解决贫困问题的国家,有以下五点中国减贫核心经验值得借鉴:

(一)经济发展是首要

任何国家实现减贫的先决条件都是经济增长,因为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够为扶贫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提高贫困群体收入方面,经济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和更好的就业和创收机会;第二是提高政府收入方面,经济增长带来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政府更有能力去帮助贫困人口。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万亿元,在这70年间中国逾7亿人口脱离贫困。经济增长被公认为减少贫困的法宝,世界各国也努力通过经济发展来反贫,但中国经验不止于此。在长期的减贫斗争中,中国注意到经济增长与不平等之间的矛盾,并总结出一系列经验:一是将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同减贫政策联系起来,如注重农村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着重农业结构调整,先农村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实施向贫困人口倾斜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减贫资金的投入;三是实行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政策,包括建立公正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

(二)政府主导是保障

贫困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协调全社会进行减贫活动,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表明,贫困治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并将贫困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这是减贫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把扶持贫困地区摆脱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之中。此后扶贫开发一直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开发式扶贫是根本

开发式扶贫是中国扶贫政策的重要内核,它有别于过去传统的分散救济式扶贫,而是在开发式扶贫过程中注重激发贫困地区生产潜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比如,调整经济结构,引导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掘当地生产资源,发展商品经济,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对于世界其他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国家而言,开发式扶贫同样值得借鉴,因为单纯的救济式扶贫难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在政策上,给予贫困人口引导,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上,调整地区产业结构,激发经济活力;在文化上,若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先扶志,注重贫困地区思想和文化教育投入,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贫困地区脱贫意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开发式举措,形成让贫困人口自主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推进减贫事业。

(四)精准扶贫是关键

精准扶贫是中国减贫事业得以成功的关键。中国目前实施的精准扶贫模式与之前的粗放式扶贫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克服了扶贫原因同质化、扶贫对象泛化、扶贫资金分散化等弊端,把握扶贫“六个精准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创造出中国特色精准扶贫模式。

中国特色精准扶贫的内涵在于找出贫困人口和识别贫困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消除家庭和个人面临的各种致贫因素,增强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能动力,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即扶贫到户到人,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地区发展的层面上。精准扶贫是中国在基本解决了区域性集中贫困后做出的政策调整,使得中国的扶贫方式从覆盖式转变为瞄准式,扶贫精度的提高更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八洞村”就是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典型,它严格实施“六个精准”帮扶,因地因人因事制定帮扶政策措施,不仅成功完成减贫计划,而且总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减贫经验。考虑到目前仍采取粗放式扶贫且仍无法取得预期成效的国家,精准减贫的道路值得尝试。

(五)绿色减贫是底线

绿色减贫是中国贫困治理体系的一大创新。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逐渐严峻,中国开始重视绿色发展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减贫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提出绿色减贫战略,即通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减贫手段。

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仅存在于中国的贫困治理之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贫困治理同样困扰着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矛盾,中国立足于绿色发展的扶贫理念,将自然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扶贫相结合,创造出绿色减贫之路:一是将绿色减贫纳入政府的扶贫考核机制,适当降低对 GDP的考核要求,着重对生态文明和人民生活水平进行考核;二是落实生态移民搬迁制度,通过科学论证甄选出生态环境脆弱且不具备发展空间的贫困群体,实施易地搬迁政策;三是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如开展光伏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等。

从沿海城市福建宁德,到广西马山弄拉屯,再到新疆哈萨克族安居村,中国的绿色减贫经验向世界表明,发展与环护并非是对立的,在贫困治理中,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在实现减贫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比如,环境恶劣和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可以采取移民搬迁的方式,将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生活的贫困群体迁移至更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既减轻人类活动对当地脆弱自然环境的破坏,又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资源。

二、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化路径

作为世界减贫的成功范例,中国在长期的减贫斗争中总结出一系列可供国际社会借鉴的经验,为了使这些经验得到有效传播,中国必须创造有效的国际化传播路径:

一是发挥好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目前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建的平台有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等。通过这些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宣传中国特色扶贫道路,与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中国的朋友圈将越来越大,中国仍需同其他同样致力于减贫的国家发展减贫合作,建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中国的减贫经验帮助更多的国家打赢反贫困斗争。

二是通过学术及民间交流的方式。学术及民间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且形式灵活,如向发展中国家青年提供更多来华留学的机会,或举办短期研修培训班,增加学员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解,同时提高学员的减贫政策设计能力;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向發展中国家派遣志愿者,实地传播中国减贫经验,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治理培养人才。

三是通过媒体传播打造中国减贫“硬品牌”。媒体传播能够及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减贫经验,纪录片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国媒体创作拍摄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和农村现状的纪录片,翻译成多语言版本,传播至海外,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故事;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对中国减贫事业有兴趣的外国媒体团队来中国拍摄纪录片,通过实地纪录中国减贫方案的实施和减贫成果,通过借外国媒体之口,使中国减贫经验更具有说服力。

结语

国际社会减贫事业推进到今日,全球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世界各国的反贫困斗争仍是任重而道远,不少国家面临着扶贫能力弱、减贫制度不科学、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世界仍需“中国经验”。通过多重传播路径将中国减贫的核心经验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效共享,为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世界反贫困斗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R]。

[2] 《北青报:中国扶贫故事为何感动世行行长》[N],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224/c1003-29831319.html。

[3] 李小云,马洁文,唐丽霞,徐秀丽:《关于中国减贫经验国际化的讨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4] 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 30 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5] 胡鞍钢:《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J],《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6] 韩广富,王丽君:《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7]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R],2015年10月l6日。

[8] 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9] 汪三贵,刘未:《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10] 陆福兴:《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发力》[J],《新湘评论》2019年第11期。

[11] 张琦著:《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4)》[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12] 王晓毅,《绿色减贫:理论、政策与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互异与共融:民间组织参与藏区贫困治理的能力比较与路径探究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
中国贫困家庭类型需求和服务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