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2020-09-10王波
王波
摘要: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个性化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人文素养,完善性格发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很多语文界同仁共同追求的方向。在语文课堂上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求同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个性化阅读课型,引导学生真正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提高阅读效率。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6-055
引言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阅读都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学生,怎样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呵护他们在阅读中表现的异彩纷呈的个性,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恰当的评价,激励他们探索求知的热情,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修养,让每个学生绽放自己独特的美,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最终追求的目标。
一、初中语文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方面的缺陷
1.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人都还不够重视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面还不是很充分,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大多数初中学校的语文阅读教育,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的,也就是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在目前的初中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于学生更加深人的体会阅读、理解阅读知识有很大的阻碍。具体来说,从学生的这一方面看,由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或者是家庭等等的原因,会导致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差别比较大,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基础水平,如果还使用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同一知识的学习,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教师教学通常会进人的一个误区是,运用反复的对于课文的讲解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因为害怕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文章,就对于文章反复讲解,这样的讲解破坏了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机会。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根本没有了用武之地,会导致学生失去阅读的趣。而且,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不会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让学生漫无目的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用处也很小,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给出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向的目標,这样才会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切实的指导增长作用。
二、审视文本,跳出文本,达到认知上的求异和创新
融人文本,把握细节,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读作品的过程是对作品的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读者和作者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但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阅读习惯不一样,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越是优秀的篇章其内涵越是多元的,越应该允许学生有不-样的思考,比如《孔乙已》中对孔乙已的悲剧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主要是因为孔乙己好吃懒做酿成他的悲剧,有的认为是社会的冷漠所导致,也有的认为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只要符合作者在作品里所隐含的观点,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紧扣语言本身反复的品味琢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比较、质疑、讨论、辩论多种形式来达到对文本的深人理解,教给学生要善于抓住细节,发现隐含的信息,去思考分析比较归纳。以求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信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个性也会逐渐得到滋养并丰富起来。
三、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1.分角色朗读。很多的文章都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来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去,而且也可以对角色有更深刻的了解,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2.男女组合朗读。男生和女生之间本就是有很强烈的好胜心,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让男女生搭配进行朗读比赛,呈现不一样的感觉,也可以让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对比,找到各自身上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取长补短。
3.分组朗读。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可以自行讨论角色表演形式,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以这样的方式锻炼胆识,更好的表现自己。
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学生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积极的进行教学探索,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发展,找到合适的引导方法,为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感知文章的真正情感。
参考文献
[1]金学仪.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J].试题与研究,2019(25):83.
[2]吕燕.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及意义[J].中华少年,2019(25):241.
[3]缪黎清.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下),2019(0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