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流行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20-09-10蔡炫

关键词: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

蔡炫

摘  要:青年流行文化因贴近青年群体趣味、关注青年群体内心感受和满足青年自我发展需求而赢得青年,在其影响下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三方面(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着眼点)呈现出的思想问题包括:理想信念模糊化,缺乏崇高人生追求;社会责任感淡薄,道德观念与行为脱节;价值取向功利性,局部偏离主流价值观。对此,建议高校通过显性课堂教育正面展开文化引领与思想教育,利用隐性课堂开展线上和线下多形式的思想辅导,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青年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从“青年文化”视角看,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化商业社会中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1],它发端于青年、传播于青年。青年流行文化经历了酝酿期、扩散期、渐退期三个传播阶段:在传播前期进行文化吸收、重组、创新等整合酝酿过程,等待合适的时机和植入平台,借助多种渠道迅速扩散,在经历快速传播之后扩散速度逐渐变缓,进入消退阶段。青年流行文化虽在青年大学生解放思想、认识社会、自我成长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有时也不同程度地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负面影响。

一、青年流行文化盛行的原因

青年流行文化从酝酿、产生到传播的过程中,巧妙地、不失时机地迎合了青年人的身心需求。青年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正因为其对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较浅的青年群体的身心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贴近青年群体趣味、关注青年群体内心感受、满足青年群体自我发展需要,既能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休闲娱乐体验,又能在心理上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的渠道,虽对青年的思想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对他们了解社会、扩大交际等方面呈现出积极效应。

(一)青年流行文化贴近青年群体趣味

青年期正处于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休闲娱乐对于活力十足的青年群体来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思想相对单一,重视体验和感觉,对消遣方式的选择有强烈的兴趣导向。社会主流意识和正统思想是理性的、严肃的,但深度的理性思考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是枯燥和晦涩的。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严肃和强势姿态相比,青年流行文化是更加注重人的现实生活感受,推崇人的个性,更具真实感,它正是迎合和贴近了青年群体趣味这个关键点,借助市场力量将其流行策略、流行价值和精神指向渗透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2]其形式和内容是时尚新潮的,传播载体是新颖先进的。如抖音、微博等时尚网络工具因其娱乐性成功吸引了青年的目光并受到追捧,成为青年群体茶余饭后休闲消遣的工具。

(二)青年流行文化关注青年群体内心感受

青年大学生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苦恼于自己已经长大而未能享受到成年人待遇,另一方面又因不知如何面对长大后踏入社会独当一面的角色转变而感到不知所措。在内心处于无助和彷徨时,他们需要精神寄托和压力释放,而青年流行文化正好能够满足这个需求,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的渠道,让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比如,青年中流行的追星文化,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示于大众,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青年期大学生便会将他们视作成功的典范,情不自禁地去崇拜他们,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又如,佛系文化所提倡的“不争不抢”、“无所谓”的生活理念正好对应了那些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到压力而选择畏怯和逃避的青年人,他们庆幸社会上有同样遭遇且有同样生活态度的人群存在,以此寻求社会的认同,减少焦虑和不安。

(三)青年流行文化满足青年群体自我发展需要

青年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青年大学生十分渴望適应社会、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青年流行文化是青年群体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的一个窗口,有助于他们调整自我与社会的差异,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从青年流行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精髓,获得新观念、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拓宽了心灵和精神的空间。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利用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大交流空间,扩大社会交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拇指文化又让青年可以更便捷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借助网络为自己发声,制造话题并引起关注,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参与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活动,广交朋友,扩大自身的社交圈。

二、大学生在青年流行文化潮流中的思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至关重要。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作为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着眼点。结合这三大方面,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青年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集中表现出如下问题。

(一)理想信念模糊化,缺乏崇高的人生追求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标。当代大学生认可理想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绝大多数有相对明确的人生理想。然而,在青年流行文化的潮流中,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化、缺乏崇高的人生追求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人生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如佛系文化的出现,产生了一批处事被动、随遇而安的青年大学生,在这种文化的冲击下,他们散失理想抱负,怀有不求上进的消极心态。他们感到现实的压力、对“学知识做有为青年”产生了怀疑,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从而动摇了原有的理想目标,学习无目的、生活随心性、信念渐模糊,难以坚定。其二,人生追求短视化、理想欲望化。青年流行文化有西方文化的移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享乐性、消费型和娱乐性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在接纳和使用青年流行文化时,体验到其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物欲享受,逐渐对其原有的需要长期坚持并为之不断努力的崇高人生追求作出调整,开始转向短视化和欲望化的追求。其三,在政治理想方面,要么政治信念动摇,要么政治热情带有明显的功利性。[3]比如当前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将入党作为今后毕业就业、事业发展的有利筹码,入党动机不端正。

(二)社会责任感淡薄,道德观念与行为脱节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在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其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薄、道德观念与行为脱节[4]:一方面,在高校中流行的青年文化良莠不齐,部分青年流行文化倡导远离社会压力、疏离人际关系,过分强调自我舒适感,带有明显的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使部分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只为自己考虑,不关心集体,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在校时带着个人目的参与社会实践,毕业后不愿意去国家需要的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就业。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虽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却不能与其相统一,出现道德知行分离的现象。在如今盛行的借贷文化影响下,大学生虽有诚信做人的道德意识,但仍然遭遇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高校中装贫困骗取助学贷款用于高消费且工作多年无限期拖欠不还贷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有的大学生对实践社会公德带有双重标准,对别人要求苛刻,甚至采用辱骂、网络人肉等方式给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他人带来压力,而当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矛盾时,便会只要求权利而有意识忽略自己该履行的义务。

(三)价值取向功利性,局部偏离主流价值观

青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价值观将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做出价值评判和追逐取舍。从总体上看,当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健康的发展趋势,大部分保留主流价值观取向。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大量时效性、消费性、功利性的流行时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第一,注重实际利益,价值取向功利性。成长过程中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独生子女青年在当前部分青年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下,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追求。在网络发达和共享文化盛行的当下,他们便利地获取各种物质上的满足,尝到了物欲的甜头,更进一步看重个人的拥有和注重个人的享受,倾向于物质化的价值取向。第二,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提出质疑,思想上倾向于非主流价值观。青年学生求异、好变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批判性的行为特征,他们希望突破传统思维,挑战权威。部分带有非主流色彩的青年流行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给了他们更多叛逆的勇气,对社会积极提倡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感不强。

三、青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立德树人”的因应路径

青年流行文化对于青年群体在解放思想、自我发展、独立创新等方面呈现积极效应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高校应当研判形势,准确把握青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整和完善教育策略,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将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思想引导。

(一)显性课堂教育:正面展开文化引领与思想教育

第一,要把握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机,将“青年流行文化及其甄别与理性对待”纳入显性课堂。长期以来,青年流行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超前性与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使得思想教育效果未能最大化。青年流行文化真正进入快速扩散之前经历酝酿期,如果高校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地在酝酿期内迅速展开,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抢先在某个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之前便预防性地进行正面引导,思想教育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议高校将“青年流行文化及其甄别与理性对待”作为教学内容纳入高校显性课堂,通过两课、形势与政策课及相关公选课等多种课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青年流行文化、辩证地分析典型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教会学生甄别技巧,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客观、冷静处理其传播过程中的不理性因素。

第二,关注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将“青年流行文化的吸收、利用与创新”融入显性课堂。传统的高校显性课堂中,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都以较为强硬的姿态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叛逆的心理,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越走越远。青年流行文化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发展和青年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效应,充分意识到青年的需求是青年流行文化产生的能量并起着加速作用,重视和尊重大学生的需求,在他们的需求上多下功夫,既不能忽略,也不能一味地任其放纵滥用,应当有意识加以干预与引导,使青年流行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建议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职业规划课及相关公选课等讲座和课程中,将“青年流行文化的吸收、利用与创新”作为教学素材和案例融入其中,满足大学生纳新求异的创新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年流行文化,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学会如何吸收和利用青年流行文化中的好东西为我所用,并进一步创新文化、服务社会。

(二)隐性课堂引导:线上和线下多形式开展思想辅导

1.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打造线上隐性课堂教育平台

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和优势,符合青年群体渴望自由、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现行绝大多数青年流行文化在其传播的扩散期借助第三方平台通过网络迅速推广,短时间内让青年群体知晓和接纳。同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打造宣传思想和舆论引导的线上隐性课堂教育平台,其教育传播效果将优于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应重视学生公众媒体、自媒体等各类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强大的传播作用,通过它们将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利弊进行宣传,将其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搭建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学生网上社区、学生交流群等多种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网上专栏讨论、网上辩论赛和网上思想互动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场所。学校教师与辅导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互动讨论,积极地给予思想引导。当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处于酝酿期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作为主题,进行本质剖析、利弊对比和风险规避等专题讨论,引导大学生在深入思考、仔细甄别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懂得辩证地使用该文化;当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处于扩散期且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不良影响时,应该主动出击,及时开辟专栏正面面对典型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及其相关敏感话题,对大学生中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应明确指出并给予修正意见,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对于在扩散期且对大学生有良性影响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应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享用该文化的同时不断改进;在青年流行文化現象处于渐退期时,可引导大学生参与总结性思想互动,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坚定理想信念。

2.贴近大学生群体实际,开展线下隐性课堂教育活动

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层次较高、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特殊群体,他们不局限于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还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他们有自我素质提升的需求。大学生个体追求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呈现出的思想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线上的教育平台大多情况仅解决面上的共性问题。因此,贴近大学生群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教育活动尤为重要。

建议高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指导等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渗透到青年群体中。青年流行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共性问题可借助团体辅导、主题文化活动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教育,一则形式贴近大学生群体趣味,满足他们休闲娱乐、释放学习压力的需求。[5]二则使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和提升文化鉴赏力与个人修养,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6]三则增加大学生的集体参与度,在满足他们人际交往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为国为民的情怀。对于在青年流行文化影响下出现的个别思想和行为问题,可以通过个体辅导、案例咨询等形式进行面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纠正,将其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并使他们掌握科学和理性地吸收享用青年流行文化的技巧。

总而言之,青年流行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主动性和针对性,及时把握青年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掌握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规律,借鉴其流行过程中的可取经验,完善教育方法,主动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和正确享用青年流行文化。

参考文献:

[1]陆玉林.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3(02).

[2]吴烨宇.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动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3(02).

[3]高远飞.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工作情况的分析与思考[J].才智,2014(20).

[4]陈静.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索[J].新西部,2016(05).

[5]姚奎栋等.校园流行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

[6]郭芙蓉,苏和军.论当代青年流行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引导的主体方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8).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围绕企业经营抓党建,以党建带电力企业经营的机制策略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医学期刊编辑应合理关注论文的伦理审核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