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伦理失范探究
2020-09-10张乐
摘要:在自媒体传播大行其道的当下,热点新闻的首发已经不是某个专业媒体的特权,个体或民间组织也拥有发声的条件及权利。自媒体由于其传播主体门槛低、非专业化的特征,新闻伦理失范问题频频发生,规范整治自媒体新闻传播秩序迫在眉睫。2015年初,前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了诸多争议。文章旨在以《穹顶之下》为例,探究自媒体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学视角进行新闻伦理失范的理论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伦理失范;自媒体;话语权;《穹顶之下》
近几年自媒体以雨后春笋之势迅速发展壮大,不仅表现为自媒体数量的快速成长,也表现为某些自媒体口碑的持续提升。其中不少自媒体的写手都曾有专业新闻媒体的工作经验,文章的高频率推送增强了粉丝粘性,他们推送的文章常常获得十万+的点击率。前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在2015年初推出了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人民网、优酷网联合首发后,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使该纪录片在推出五天后播放量就已破亿,在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引起巨大话题和争论。《穹顶之下》围绕中国的雾霾问题,柴静在其中以演讲者的身份与公众进行直接对话,试图厘清雾霾的成因、后果及应对措施。
一、自媒体及其国内发展历程
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者“社会媒体”,具有个性化、碎片化、娱乐化的特点。其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3 年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发布的“We Media”,即自媒体。该报告对自媒体进行了完整了定义:自媒体是一种大众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提供或分享信息的途径。[1]自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05年,博客作为中国早期典型个人网站,具有网络“日记本”的性质,博主可在个人博客上分享文章、摄影、音乐、视频等主题的内容。2008年博客进入鼎盛期,中国用户达到一亿人之多,其作为个人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相比博客而言,微博的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功能也更加多样。截止2019年底,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16亿人,至今仍然是自媒体大V发表立场的主阵地。自媒体里程碑式的突破则依托于2013年微信公众号的崛起,并在2014年迎来了变现年,至今仍有强大的变现能力。
二、社会学视角下新闻伦理失范的理论分析
自媒体影响力的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话语权结构,这也使旧的新闻传播规则难以控制目前的新闻传播现状,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针对性法律规章。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新闻伦理失范问题,有利于厘清新闻伦理失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危害的原因。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就曾经从功能论视角提出了“手段——目标”理论,他指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在结构安排上却并没有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2]自媒体由于其门槛低、操作便利的特点,使其成为许多人的“救命稻草”,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确实为寻求帮助的人提供了渠道。但其“反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穹顶之下》播出不久就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等环境学专家指出其有夸大事实的嫌疑,造成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冲突双方之间的关系也能用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内局群体”与“外局群体”理论来说明。[3]在传播者和受众的双方关系中,传播者往往站在内局的位置,而受众则徘徊在外局,二者信息极其不对称容易造成冲突。从“冲突论”的角度来看,《穹顶之下》所引用的数据真伪与否受众并没有足够的知情权,而传播者则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支配和筛选数据。
影响力越大的自媒体粉丝粘性越强,舆论初始越容易向传播者的观点倾斜,持与传播者观点相悖的一方意见容易被淹没,形成意见不平等的情况。柴静作为21世纪初国内的新闻舆论领袖之一,自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社会“互动论”的视角看,粉丝之间的强互动造成了大量一致意见的堆积,使得不同意见难以在第一时间及时显现出来。
三、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自媒体数量喷涌式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诸如虚假新闻、隐私安全、侵害版权等一系列新闻伦理问题。《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就引起热议,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唤起了民众的环保意识,但其推理过程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例如,她在纪录片中指出中国人癌症率连年上升的原因是由于PM2.5指数的升高,不仅脱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框架,还把矛头直指煤和油以及国企的垄断,引发了更多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
自媒体新闻伦理规范与整治实际上是专业媒体争取话语权的表现,专业媒体制止某些自媒体用“标题党”、“假新闻”等方式来混淆受众的认知,有利于受众阅读理性的回归,从而进一步認可权威媒体所发出的信息,对自媒体所发布的内容保持审慎、怀疑的态度。自媒体的整顿大致可分为自律和他律两个方向。自律可以通过提高受众理性思维,建立理性的网络社区,专业媒体做好舆论引导等方式来改善。他律则可以通过完善与自媒体规范有关的宪法与法律、政策与规章两个层面来施力,有关部门应制定强制的惩罚措施使自媒体不正之风在法律规范的约束下得到扭转,逐渐朝着健康自由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2008(08):76-77.
[2]于隽.全媒体语境中电视媒体优势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2014(4).
[3]聂炎炎.自媒体时代“道德危机”的社会学视角分析[J].对外经贸,2017(05):131-132.
作者简介:
张乐(1997-03),女,山东青岛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