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纪录片拍摄创作要素

2020-09-10庞利军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拍摄气象纪录片

庞利军

摘要:纪录片如同一本相册,不仅能够还原一段时期的时代风貌,还能记载一段时期的历史印迹。随着气象卫星、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人工增雨防雹等先进科技手段的发展和运用,气象工作不但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为决策提供了服务,而且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气象事业发展历程的影像载体,气象纪录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对气象纪录片的拍摄创作要素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气象;拍摄

一、纪录片不是记录片

说起纪录片,很多人都会直观的认为,只要是对人和事的“记录”拍摄都属于纪录片拍摄,简单的将“纪录片”等同于“记录片”,显然这看法对纪录片的认识是不够准确的。

(一)纪录片具有流通性

纪录片是“公共影像”,必须具有流通性。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记录,比如结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拍摄记录影像,多年后再回头看,想起当年的人和事,看的津津有味,感慨世事无常。可这种影像如果搬上荧幕让别人看,几十分钟下来无疑是一种折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种影像属于“私人影像”,不具备流通性。而作为纪录片,它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性,作为公共的、共享的资源进行流通。

(二)纪录片的核心是要具有文献价值。

我们拍摄气象纪录片时,首先应该考虑,选择拍摄的题材有没有被拍摄的价值?有没有被关注的价值?有没有被分享的价值?有没有被保存的价值?当我们拍摄的题材具有以上价值的时候,才是符合纪录片要求的题材。因此不能简单的将“纪录片”认为是“记录片”。

二、纪录片要符合电影语言的要求

首先,纪录片最终是要面向观众的,所以画面一定要符合电影语言的要求,要让观众不但能看懂而且能理解。在拍摄过程中除了合理的使用景别、恰当的进行构图之外,画面平稳度达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没有摄影机稳定器的情况下,多使用三脚架稳定拍摄,尽量少用手持拍摄,以保证画面的平稳,减少观看的眩晕感。

其次是明亮度达标,很多时候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我们还在进行拍摄,导致画面很灰很暗,缺少光线结构,不能准确表达画面所要展现的内容,还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最后就是声音的质量一定要达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摄影人员忽略的要素。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导演自己一个人完成拍摄,由于一时疏忽,收录的音频要么杂音太重后期无法去除,要么由于外接话筒远近距离的不同,造成收录的声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音质很不稳定,后期也很难校正。在纪录片创作完成播映时,由于影厅声场环境好,这种缺点就会被放大,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一部好的纪录片,必须有适合的音效和合适的音量,才能起到渲染的作用,更好的表达影片的主题内容。

三、纪录片的类型

随着时间的发展,纪录片涉及到的题材范围越来越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也造成对纪录片的分类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常常会依照题材与表现手法的不同将纪录片分成政论、历史、传记、人文地理等多种类型。但从纪录片的功能划分,主要有以下类型。

首先是雷诺夫在《紀录片理论》里基于纪录片本身作用对纪录片类型的划分,他对纪录片的功能进行了如下总结:

“揭示或保留;劝说或倡导;分析或质疑。”

而埃尔克·巴尔诺在《纪录电影史》中,则根据拍摄者的角色不同,对纪录片的作用做了更加广泛的延伸,分为以下13类:

预言家、探险家、报导记者、画家、拥护者、吹鼓手、揭发者、诗人、编年史作者、奖励者、观察者、触媒者、游击战。

四、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是经过千锤百炼得来的纪录片拍摄手法,也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被国内外导演广泛使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直接电影讲求在拍摄现场,摄影人员不影响影片主体的言语内容和行为方式,拍摄尽量不引人注意,依靠同步录音,不用话外解说,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排斥一切可能打破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在剪辑过程中则避免使用“暴露剪辑”,也就是说,剪辑要尽可能真实的还原现场情形,如同观众亲自见证了影片叙述的事件一样,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罗伯特·德鲁等人将这套拍摄手法总结如下:“选择热点事件;把摄制组分开拍摄冲突的不同方面;不干预事件、不加解说词;在剪辑台上去创造高潮。”这种拍摄手法是让冲突双方同时进行,使两方不断地碰撞和交织产生冲突高潮,最后在该高潮过程中决出胜负。这也是一些书籍常常提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的二元对抗。

很多纪录片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了只是注重了直接电影的“不介入”原则,而忽视了直接电影提高影片戏剧化张力的手法,丢弃了“危机结构”和“悬念”的设置。这也是很多纪录片时间很长,内容很丰富,画面很美观,但是影片的总体观感却让人感觉到沉闷乏味,主要原因就在于题材选择和拍摄手法上缺少相应的技巧,只注重了直接电影的“形”而忽略了直接电影的“髓”。

五、客观性与公正性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并用事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生命是客观真实,必须保持事实的客观性。

(一)客观性

客观性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经常被提起并且时常争论不休的话题,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两种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对现实的描摹和对现实的安排,这就造成了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并存的局面。直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直接电影”拍摄创作思路中的“不介入”原则,似乎又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之前的拍摄创作手法确实对纪录影片客观性的保持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因此纪录片的客观性不仅仅是指拍摄的客体是客观真实的,影像本身也需要是客观真实的,也就是说,要避免采用对现实的安排和对现实的描绘这种虚构的创作手法。

(二)公正性

公正性则是指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针对矛盾体双方,导演不能因为个人的主观判定,而刻意规避一些有悖于主观判定事实的展现,应该以中立的姿态,客观展现事实真相,维护面对事实真相的公正性,纪录片人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担负着维护正义的责任。

结束语:一部优秀纪录片的诞生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艰难创作过程,在拍摄创作是一定要遵循上述要点,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使影片具有可视性、可欣赏性。

参考文献:

[1]王竞.纪录片创作六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3月. 9-15.35-38

[2]迈克尔·拉比格.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第4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第11次印刷 .8

[3]杨晓军.浅谈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读写算[J].2014年31期.1

猜你喜欢

拍摄气象纪录片
气象树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文章有象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VR拍摄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