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关中西府地区民间美术品的创新路径

2020-09-10张永华 张俊杰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永华 张俊杰

摘要:民间非遗美术品的创新生产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民俗文化”与“创新生产”是民间美术品协调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其发展路径应围绕民俗文化+研学、旅游、文创、演艺等方向展开。金融普惠政策是助推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应以非遗传承人为中心,制定简明、务实、高效的帮扶政策,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间美术品;创新生产;金融普惠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区域性的民间工艺品产业开发成为落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民间美术的从业者多为留守的妇女、老人,他们虽然熟识和掌握传统民间技艺,但由于城乡二元分化的历史惯性,在面对“互联网经济”大潮时却显得无所适从,与之相伴的广域化的生产经营、小额信贷等相关的新型知识与技能,亟需予以疏解与引导。

一、关中西府地区非遗美术品的历史与功能

“凤翔”又称“雍城”“西府”,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今属宝鸡市辖县,乃是周秦发祥之地,《禹贡》载其为“雍州之域”。春秋时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因功封侯,秦德公(前677)徙都雍城。唐肃宗时因“凤鸣于岐,翔于雍”祥瑞,改称“凤翔”,其名沿用至今。凤翔为陕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尤以“凤翔泥塑”“凤翔木板年画”“西秦刺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中外。

民间美术品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疇,但其在传统社会的首要功能乃是教化与民俗,而非商品属性。“化民成俗”是传统儒家社会思想的核心,强调对各地风俗尊重的前提之上引导民风趋于德化。《论语·先进》篇记载孔子与弟子讨论人生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雩祭”即是春秋时期普遍流行的祈雨之类的礼俗,儒家倡导“礼制”,《礼记·礼运》有云“夫礼必本于天, 殽于地, 列于鬼神, 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即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纳入礼制范畴,通过规范礼制程序,匡正社会风俗。此一点在凤翔民间美术品有着直接体现,如凤翔泥塑主要以“十二生肖”“牛头”“虎头”“麒麟”等动物图腾为主,其中“十二生肖”为农业历法知识系统的形象表述、“牛”“虎”“麒麟”之类的则属于传统农业的守护神。西秦刺绣的题裁也多与人生礼俗相涉,孩童所用的枕头、鞋帽、被褥皆充斥着神兽、吉祥纹样、花鸟鱼虫、四季蔬果,一方面寓意着对守护孩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为孩童提供了直接的认知自然与社会的基础知识;婚丧嫁娶所用的门帘、床单、枕巾等刺绣在功能上虽为生活物品,但其主题皆以成语典故、戏曲人物、字画楹联为主,所宣传弘扬的皆是弘德扬善的社会伦理。如果说“泥塑”和“刺绣”囿于造型材料所限,“木板年画”的图画属性则赋予了它更为灵动地表现空间,其主题囊括了祭祀(门神、天神、灶神、仓神、龙王、槽马侯、土地神、财神等)、农耕(春牛、谷雨、秋收、冬藏等)、风俗(多以孝义、忠贞、仁爱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为主)。可以说,凤翔一地能够产生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非偶然,其内在原因正是由于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

二、关中西府地区非遗美术品的产业路径

20世纪以降中华大地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电子信息工业的剧烈转变,民间美术品的生产流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化、工业化的链条之中,留守乡村的老人、妇女成为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主体。近年来,伴随乡村旅游的兴盛,民间工艺品成为了乡村游的附属品。失去民俗文化的民间工艺品成为没有灵魂的商品,其作为旅游附加品的文创消费行为往往伴随旅游活动的终止而告终,不仅难以产生传统民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认同,而且其仅有的经济行为也难以重复。从生产到接受的双重转变,使得“民间工艺品”所蕴含的“民俗”意义失去了神圣光环,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中,不能单纯地追求产业化,而是要重新梳理和挖掘其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思考和探寻二者的有益结合,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有机统一。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渐进式微,取而代之的沉浸式乡村文化游,其衍生路径主要包括“非遗”与研学、民宿、文创、演艺”、节庆等多种样态的优化重组,其内在机理源于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深度需求,市场的需求对民间非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重新审视非遗产品的传承、体验、创新的内在关系。一方面,作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必须严格遵循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其所承载的技艺、审美、民俗等文化内涵得到有序传承;另一方面,需要探寻互联网经济发展方向中的产业创新模式,即应主动协调、沟通、整合非遗的民间资源、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以及相应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实现以民间非遗项目为中心的民宿、演艺、研学、文创等相关产业链条的有机统一,实现“产”“学”“研”之间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整合,由此实现非遗产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三、关中西府地区非遗美术品的小微金融支持对策

作为非遗产品的核心主体——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往往缺乏互联网时代经济的相关知识,金融业务的困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提升金融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各级政府所主导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不断落地,以本文所讨论的西府非遗美术品为例,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三级政府先后投入数百万元修建了“六营村”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旅游基地,集合文化博览馆、民间工艺研发中心、老秦人美食街、非遗艺术传承人之家等,使得该村先后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据统计,六营村现有361户村民从事泥塑生产,年产值735万元。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兴起,非遗美术品的营销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线上的网络营销的份额正逐步超越线下的实体营销,据笔者调研,“微信”“淘宝”和“抖音”“快手”等新型网络媒介成为线上销售的主要平台。因此,相关的产品设计、网店开发、民俗介绍、短视频录制成为了制约民间美术品发展的瓶颈所在。据非遗传承人反馈,他们每年亦有相关扶贫资金、非遗保障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但这些项目的使用多围绕农户脱贫的定点帮扶、国内相关展会的布展等专项,缺少围绕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专项支持。

其实,金融业务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性原因,实际上,根据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24号)要求,已经围绕三农制定了相关的金融普惠政策,强调坚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政策要点,明确支持保障对象、贷款用途和条件,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对此,笔者认为,应围绕民间美术品的创新生产、市场营销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通过编写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金融普惠政策说明书,搭建金融支持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桥梁,在遵循金融普惠的原则之上,加强贷前沟通、贷后管理的相关对策,以务实高效的实干精神助力民间美术品的产业振兴。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20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关中民间美术品生产创新机制研究》(2020Z28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