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对策及方法

2020-09-10谢冬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兴趣小学数学

谢冬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化,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所思考的话题。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将新课改理念不断渗透到课堂中,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课堂问题;生活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初步建立数学理念的重要过程。并且小学是学生建立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做好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将教学的过程定义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并且将教学目标也仅仅局限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这一层面上,这样既阻碍了学生认知的发展,还使得有意义学习难以形成。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场,这样既能使教室、学生等教学要素有机联结,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从而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唤醒学生学习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概念、定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便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本能地产生抵触心理。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置于积极的学习场中,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以“图形的运动(三)——旋转”为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并使他们探索出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演示“钟表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动态过程,这样趣味化的情境直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在此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说出看到的场景。于是,有的学生提出:“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有的学生提出:“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围绕一个点在转动”,甚至有的学生提出:“钟表上的指针是沿着顺时针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在学生对旋转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笔者便揭示“图形的旋转变换”这一教学主题。此外,为了使学生对旋转现象产生进一步认识,笔者再次以动画的方式演示“指针从12指向1、从3指向5”等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后描述旋转现象,并让他们思考“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说明”这一问题,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以此总结出“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等结论。由此可见,通过趣味化、生动化、直观化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设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最基本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使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以“小数乘以整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笔者首先出示“0.34、3.5、0.212”这几个小数,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上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后有什么变化、把35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这便使得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培养其观察、思考的习惯。在此之后,笔者展示“小明、小红、小花买风筝的情境图”,并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即:燕子风筝如果每个3.5元,买3个风筝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之后,由小组来汇报讨论的结果。有的小组能够通过加法计算来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小组便将3.5元转化为了3元和5角,进行加法运算,还有的小组利用乘法運算直接算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并且每个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进而得到了三种解决方法。此外,以问题为研究对象,使得学生体会到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过程,进而归纳、总结出了具体化的算法法则。

三、联系生活场景,引发情感共鸣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尤其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较为基础,并且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因素,并将生活问题当做教学素材作用到实际课堂中,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环境中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此外,这种富有意义的数学知识,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以“分数的产生”为例,为了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笔者首先借助一个生活实例来分析分数的形成过程,并提出:“小明过生日,妈妈给准备了生日蛋糕,在过生日时,小明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你能否画图表示蛋糕的四分之一是多少?”由于“过生日吃蛋糕”是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因此,这个生活实例中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时,学生运用图形将四分之一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以所画的图形为研究内容,分析单位“1”的概念,并使他们说出四分之一的意义是什么,这便使学生认识了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当学生对单位“1”产生清晰的认知后,笔者便请两位学生在讲台的两个透明袋子中拿出两根铅笔,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拿出了几分之几,并说一说为什么拿出的数量相同但对应的分数却不同。这样接近生活的实际操作,便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也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单位“1”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作为教师而言,应在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活动。针对于数学这一学科而言,由于这一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便使得学生产生了枯燥感,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鉴于此,教师应结合教学辅助工具来积极构建教学情境,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进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了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便需要结合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设置课堂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勇.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7):166-166.

[2]宋开红.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0-120.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兴趣小学数学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与小组合作探讨的深入研究
议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