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集合”问题解决策略

2020-09-10李国龙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28期
关键词:集合问题解决高中数学

李国龙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集合”知识是学生首先接触的内容。在高中数学整体的课程体系中,集合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只有熟练掌握集合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将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谈一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集合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 集合 问题解决

审视长期以来的高中数学教学,可以发现尽管很多学生认为集合知识比较简单,但由于集合的知识内容比较琐碎,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够全面,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通常来讲,在高中数学集合问题中,主要的题目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第一,集合本身的问题;第二,和集合知识有关联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两种集合题型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恰当的指导。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促进解题过程的优化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为理想的解题效果。

1.理解集合相关概念

在解决集合问题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正确理解集合的相关概念。无论何种形式的集合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只有全面了解集合的相关概念,并在解题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有效提升集合问题的解题效率。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全集I={2,3,x2+4x-1},M={|x+2|},={4}。根据已知的条件,实数x的值是多少呢?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准确了解和掌握集的概念,并在此前提下充分分析几何中相应元素的特征,这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本题的解题思路如下:已知={4},依据集合元素的性质以及集合相关的概念可以得出|x+2|≠4,进而可以得知x2+4x-1=4,|x+2|=3,所以可以得出x=1和x=-5。再如:假设集合A={x||x-a|<2},B={x|<1},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对子集的概念有准确的了解。其基本的解题思路为:由于|x-a|<2,所以a-2

2.掌握集合表述方法

除了掌握基础性的概念知识以外,还要做到准确梳理集合问题的特征。正如前文所述,集合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为琐碎。所以准确理解题意是形成解题思路以及进行思维转换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转换,以此来对集合进行恰当的表述。

如:“自然语言”是一种描述集合问题的常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这样一个问题:集合S⊆N*,若x∈S,则8-x∈S,那么:(1)能否写出集合S?(2)是否可以写出所有2个元素的集合?在解题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对问题进行了理解:在集合S中,元素X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若x为正整数,那么8-x也应该为正整数,所以在集合S中,相应的元素只能是1到7当中的一个正整数。如果x是集合S中唯一的元素,则x=8-x,可得x=4,所以集合S为{4}。若是想要集合S中有两个元素,那么根据8-x∈S和x∈S这两个条件,可知两个集合元素之和是8。在这样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元素组合包括5和3,6和2,1和7,此时,集合S为{3,5}或者{2,6},或者{1,7}。相较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同样是集合的重要表述方法,通过一定的数学符号对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可以对集合问题有更加严谨的理解。除了恰当的集合语言之外,列举法同样是对集合问题进行描述的重要方法。利用这种极为直观的方法,可以将集合中的元素列举出来,从而寻找元素之间的关系。

3.应用数形结合策略

顾名思义,数形结合主要是指数量与空间形态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相互转化。利用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借助数对形的属性进行准确阐述,也可以借助形来表现数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集合中有大量的数量元素。有些时候,集合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数形结合无疑是处理集合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在集合计算问题中,如果只涉及到简单的数量关系,则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解题,但如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则可以尝试借助韦恩图进行问题的解决。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已知集合U={a,b,c,d,e},如果A∩B={b},(C∪A)∩B={d},(C∪A)∩(C∪B)={a,e},那么元素c在哪里?不难发现,在这个问题中,集合之间的运算比较复杂,如果直接按照集合相关概念进行常规的计算,容易在某些计算环节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韦恩图的方式进行了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可以用一个矩形代表全集U,用圆形或者椭圆形表示A、B、C等各个集合。这样一来,可以使集合的数量关系通过图形直观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找出元素c的位置。

4.合理引入生活问题

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生活背景中,通常会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数学知识,而集合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视为集合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集合问题。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将集合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如:在集合知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个班级的学生总数为54。其中,有36个人会打篮球,会打排球的人数要比会打篮球的人多4个。此外,两种运动都不会的人数,要比两种运动都会的人数的1/4少1个,那么两种球都会的学生一共有多少呢?不难理解,在这个问题中,班级总人数、会打篮球的人数、会打排球的人数均可以视为集合。因此,我讓学生尝试运用集合知识进行了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集合知识有了更加灵活的掌握。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集合知识是一项基础性的知识内容,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活动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解题训练,并掌握一些恰当的解题思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滨.关于高中数学“集合”教学设计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5):54-55.

[2]黄晶鑫.数学中的集合问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9):83.

猜你喜欢

集合问题解决高中数学
论述高中数学中集合的类型及基本运算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道数学填空题引发对细节的思考
解读《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