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与思考
2020-09-10左登兴
左登兴
摘要:体育教学是所有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逐步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而不同阶段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别明显,并且心理健康情况也是教学的重点注意领域,所以这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有着一定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本文从体初中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促进,以保障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能促进缓解学生的紧张学习情绪,拓阔视野和促进身心健康。尤其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学生发生事故的新闻层出不穷,所以学生的教育关于这两点的注意力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体育教学亦是义不容辞。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不断进步时代更迭加快,所以说学生群体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当前阶段的初中学生已经属于新时期,其成长发展需求和心理特征发生了巨大转变。据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初中校园中学生逃课、打架、聚众斗殴、忤逆家长的现象层出不穷,校园霸凌和不良恶性事件的发生屡禁不止,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叛逆期和互相之间的影响,更多的是因为其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与此同时,初中的学生基本还是以学习为主,对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形势的转变没有充分的认知,在走出校园之后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太大,思想的差异和行为的差别使之与社会之间有着一定的隔阂,从而在社会中呈现出一种违背现象[1]。
除此之外,当前社会生活压力的压迫下学生家长大多忙于生计和工作,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大大缩水,导致学生心理得不到关怀,思想得不到慰藉,最终加剧叛逆和不良行为的发生。并且多数初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教师缺少沟通,在出现困难或者心理问题是没有教师的开导和指引,久而久之心结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也会导致其在社会中出现叛逆,从而发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体育教学既是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放松紧张学习情绪的有效方式。不同的体育训练内容让学生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保障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高度参与性,从而体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阳光性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2]。
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与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运动水平更高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心理健康状况也更良好,而运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社会适应能力也相对较低,同时心理的阳光程度也有一定影响,不如运动技能水平高的学生更积极主动,甚至有运动技能水平极低的学生有自我封闭现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一关联性的原因有三点:1.体育运动活动的竞争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长,让学生更充分的认知自我价值;2.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情绪发泄,让学生得到释放;3.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不惧艰难的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三、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而教师又是教育的先驱者,所以说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应当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体育教师自身应当学习一些有关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其次,多参与一些有关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或研讨会;最后,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和变化,以此确保对学生心理特性的充分掌握,从而保障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更科学、合理、高效。
(二)注重因材施教,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因材施教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务必要遵循的重点。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发展优势和体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初一年级“田径”的教学,要提前了解一下学生的肺活量、耐受点和持久性,从而确定长跑、短跑、跨栏等不同项目的划分。与此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合理划分运动项目,运动水平差的学生要重点照顾一下,以避免其轻易放弃,表现良好的学生也要及时给予表扬,以激励继续发挥[3]。
(三)多元化发展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性
多元化发展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积极和自主,而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游戏教学法和赛制教学是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参考“铁人三项”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将田径、篮球、跳远等多项目组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组队的形式选择学习,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高度参与并保持心情愉悦,从而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保持就是保障良好社會适应的关键。
(四)在体育教学中融合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理需求的一部分,为避免学生情绪低迷、心情沮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融合,不要过于强调动作的标准和任务完成度,让学生保持自由发挥和情感体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满足有利于促进心理的积极向上,从而保证心理的健康,让学生面对生活和学习有着乐观的态度,进而有效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以保证学生健康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结语:总而言之,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特性和个性化发展差异,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效结合,以确保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和优质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其稳定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避免出现过度叛逆或者发生悲剧。此外,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变化周期短,只有跟上学生的发展步伐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蒋荣芳.基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张歆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李彬彬.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