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常见问题的改进策略
2020-09-10刘丹
刘丹
摘要:3-7岁的幼儿往往具有理解能力低下、文本内容接受能力较差的特质,针对该类学生,教师往往采用游戏教学的模式,通过游戏进行教学主要有教师组织进行游戏以及学生自主进行游戏两个方向,同其他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样,自主游戏学习的方式在幼儿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常见的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自主游戏;改进策略
引言
幼儿,正处于一个对世界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好奇心的阶段,然而,受到识字、理解等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对系统化知识的获取显得尤为困难。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可以以一个更基础,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组织开展课堂游戏的同时,解决学生进行自主游戏时所遇到的各项问题,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
一、幼儿教学的重要性
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到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幼儿的教育都会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并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教育方式,是否能够被正确的运用便十分的关键。
二、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各项问题
(一)幼儿的自主性能力缺乏
幼儿自主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的缺乏,由此,幼儿在自行组织游戏时往往出现表述不清,构思不详以及控制力差等各项问题[1]。脱离了教师在旁边的引导,幼儿便始终无法自主开展一项游戏,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过强。
(二)教师的组织频率过大
由于存在幼儿自身自主力缺乏的问题,教师往往更愿自行组织游戏,幼儿只需参与便可,最后,便陷入了教师为主体开展游戏,幼儿依赖教师进行游戏的循环圈内,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幼儿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必须打破这个循环,一步步慢慢地将游戏的主导权重新转移回幼儿身上。
(三)教师的引导力缺乏
在幼儿的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虽然需要使幼儿居于主体地位,但仍需在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性游戏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往往容易出现不受控、偏离主题的问题,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游戏拉回正确的轨道,使游戏可以正常的进行,同时,教师亦需要在一旁引导幼儿体会游戏的内涵,使幼儿从单纯的游戏取乐转化为在游戏中获取知识与成长。
三、解決或改进问题的各项措施
(一)以幼儿为主体构建游戏
游戏构建的过程中提出游戏内容以及组织游戏等方面都可以由幼儿独立来完成,加之以教师的辅助,通过引导幼儿开动脑筋,锻炼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带领幼儿布置游戏场地,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使幼儿独立组织游戏,锻炼幼儿的创造以及构思组织能力,从而全方位推动幼儿的独立成长,例如,在幼儿园的教案《快乐的小螃蟹》中,通过练习侧步走过障碍物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和快速反应能力,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独立完成游戏形式的确定、游戏障碍物的摆放等各个方面,使幼儿从游戏的确定到游戏的进行一直参与其中,充分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度。
(二)注重游戏情景搭建
游戏除了包含的内部条件外,还需要外部的情景条件来做辅助的作用。通过情景的搭建使幼儿处于一个更为立体的游戏环境中,能够更直观更深刻的影响幼儿的思维,也使幼儿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快速便捷[2]。例如,在人教版幼师专业教材《听话与说话》的《朗读-停顿》教学设计中,有一个作为导入的有关李氏和媒人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构建情景图片作为背景,带领幼儿制作服装或工具进行情景表演的游戏,通过将教案上的文字转化为表演,以更为直观且更有趣的方式引发幼儿对“为什么李氏与媒人对同一张纸条上的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思考。
(三)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尽管在游戏的过程当中要以幼儿本身为主体,然而幼儿自身的管控能力、对事件的构建理解能力等存在限制,往往容易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由此便需要教师及时的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思维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游戏中所蕴涵的各种道理以及知识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在人教版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观察绳子摆动的游戏》中,教师无需刻意的进行游戏设计,在日常的户外游戏中,幼儿总是喜爱吊绳这一类的游戏器材,并且百玩不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质,将吊绳游戏与绳子摆动的规律相结合,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初步提升幼儿的科学认知。
四、结束语
游戏每天都在进行,但如何使幼儿每天在游戏中得到成长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自主游戏本就是为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而提出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自主游戏的优缺点,针对幼儿自主游戏时的各项问题随时做出调整,并适当的将教学内容融合进游戏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斌华.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常见问题的改进策略[J].好家长,2018,000(007):P.22-22.
[2]李惠华.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