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策略

2020-09-10李丽华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7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中职语文工匠精神

李丽华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是人文素养提升的一个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的学习中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品位文章的韵味情趣。因此,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语文;工匠精神;渗透策略

引言

培育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和重视“工匠精神”文化内涵,并将之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创新,使“工匠精神”成为中职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和信仰,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结合语文教材,挖掘工匠文化和精神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文,挖掘其中的工匠文化及其精神,让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结合点,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形成钻研技术的内在动力。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如经典文学作品《庖丁解牛》中庖丁从技艺展示、心路历程、工作态度等方面都体现了工匠的思想境界;除此之外,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涉及到工匠

精神的作品,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就讲述了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居里夫人,她潜心钻研科研,忘我执着,为科学进步奉献终身,这样的高尚品质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又如余秋雨的作品《都江堰》,其中讲到了治水工程师李冰,他身上的钻研精神、使命担当,一心为民造福也充分体现了工匠的高贵品质。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文学解读,而且要把典型的工匠人物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认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工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另外,语文教师要透过文学作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以及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的知识信息,并加以提炼、转化、融合,形成系列工匠文化专题,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效整合,成为相辅相成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从多个角度去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要去领会和践行工匠精神。

二、延伸课外实践活动,探寻体验工匠及其精神魅力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除了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传递工匠精神外,中职语文教学还应当引导学生从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和体验工匠文化及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民间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的典型例子,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探索的模式,去寻访和体验在技艺传承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例如在各类工匠文化纪录片中讲述的平民工匠、文化匠人,还有诸多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不仅承载了时代变迁的烙印,他们身上还体现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陶瓷器具、茶叶农作、染织刺绣等手工艺行业,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反复磨练,钻研创造出了独具代表性的作品,成为行业内众所周知的“手艺传承人”,他们不仅传承了技艺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了宝贵的工匠精神;又如機械制造等领域内不断出现的技能达人,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钻研创造了卓越的成果,并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取得越来越多的骄人成绩。例如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来自上海中职学校学生潘沈涵成为中国花艺界首个拿到技能“奥林匹克”金牌的人,而且也实现了上海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历史。这样的例子更容易让人振奋,更能激励中职学生去接受和学习他们身上钻研刻苦、天道酬勤的精神,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这些工匠们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可以鼓励学生亲自探寻他们的传承、创造和发明的故事,以及在他们身上具备的工匠精神,最终以实践报告、成果展示、话题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来深入理解工匠们的精神魅力。

三、提升教师自身内涵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书本学习与专业课程、职业生涯、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在“职业化”内容的语文实践中应用,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突破语文学科的限制,拓宽视野,丰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范围,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学生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士兵突击》一文时,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许三多自身优秀的职业精神,在讲授学生学习许三多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活跃思维,用工匠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丰富评价内容。语文课程评价要素主要

包括语文基础能力、语文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等,突出考核学生的综合表现。课程评价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语文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周期性地分析评估,为下一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内容的多面性,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写作能力、基本技能、人文素养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过程应重视发展性,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使学生逐渐感悟语文课程学习中自身的发展与变化。总之,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理解的评价,更要注重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的评价,寻求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在反思中进步,从而促进中职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文化及其精神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亦不能缺少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教育。中职语文教师只有从自我做起,充分认识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把教材文本中体现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讲授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从而真正传承发扬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赵锐.基于工匠精神融入视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1):200.

[2]韦道火.谈谈新时代下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J].科技视界,2019(16):178-179.

[3]王玉枝.浅谈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07):47-51.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中职语文工匠精神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