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谟论美学

2020-09-10黄浩霖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休谟审美美学

【摘要】休谟的美学观念在西方美学之中拥有一席之地,他独特的观察手段使英国经验派美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对休谟美学的研究能够了解人内心之中对外界感官的感性体验。本文通过休谟中心怀疑论的阐述,从而引出休谟认识论美学的核心思想内涵,并且再通过其中的审美趣味,道德與美,审美心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休谟美学的现实意义,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新的审美角度阐述。

【关键词】休谟;美学;审美

引言

休谟思想是从英国经验派中发展而来,以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和艾迪生为基础,扬弃了其中感情主义传统,用经验主义来诠释情感态度价值观规律。但休谟抛弃了哈奇生、柏克等人残留的客观属性说,而完全转向人的主观心灵,打破了英国经验派美学的自身局限性,跨越到了人本主义美学领域,在他的影响下, 18世纪英国涌现出了一系列系统的美学著作, 它们围绕情感和想象共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审美心理学, 这成为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一大特色。

1.怀疑论问题阐述

休谟最核心的思想在于对“因果论”的否定,从而为“认识论”的美学奠定理论基础。休谟曾对“太阳晒热石头”这一现象进行因果的否定,他不认为太阳的照射与石头的发热有关联,认为这只是人认为的假设,因为这一现象并不是人的感受所能解释的结果。太阳照射石头,石头变热也许是地球发热的原因,等等诸如此类,因为人无法看到太阳照射与石头发热之间的实际联系关系,所以休谟瓦解掉了西方哲学研究的根本关系“因果论”。世间的一切,人不能直观感受则不存在,彻底的怀疑论使世间事物的关系不再有联系,休谟强调绝对的感性认知,否定了人感性外的一切关系。世界万物没有了客观规律,一切因果关系都只是人的主观联想,所以休谟认为再研究事物外在人与物的客观联系是没有价值的,只需要研究人内在的情感因素,了解人性之中的美丑善恶的关系就可以了。

怀疑论的提出使西方哲学研究者对于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怀疑,并且影响了其后一批学者的研究方法。但也正是休谟的彻底怀疑论,使英国经验派美学跳出了原来的局限,柏克美学论在于把美归类于客观事物还是归于主观感觉之间的摇动,而休谟是使把美从一种主观,即作为认识的主题感觉向另一种主观,即非认识的主观感情的过度中,确定美的本质。

2.认识论美学

由于怀疑论的提出,人不能感受的物就不存在,所以物存在的前提就是人能感受。所以休谟的美学也建立在此之上,只有人能感受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人成为了物是否是美的核心,感性的感受是美的基础。休谟在《人性论》第二卷“论情感”一开篇,就把人的一切“印象”分为了“原始的”和“次生的”两类,前者是“感觉印象”,包括人的一切自然科学、物理学和日常感觉经验的知识:后者是“反省印象”,包括情感和情欲;美丑感正属于后以类。这样一来,美与美感合二为一,休谟认为审美要引起人心中的愉悦,人们通过感觉映像为媒介从而达到对于反省映像的美感。既然美脱离事物成为绝对人的感性认知,那么快乐与痛苦就不再是美和丑的附庸物,因为快乐即使美,痛苦既是丑,在休谟的观点中已经把美丑完全放入人内心的反映,已经与物无关了。就是说,美就是美感。美不独立存在于事物之中,只存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人才赋予价值的美感才是真正的美。

2.1美与德的关系

审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西方美学研究之间的争论话题,二者之间的依附性决定了美的功能。审美一旦于道德的评判标准挂钩,那么美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涵义,只是成为道德的附庸品。美成为道德的工具,那么就与现实世界产生中介,美与世界便没有了直接的联系,从而丧失了美的现实意义。美学的近代发展史中,对于美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试图用无功利性原则让审美获得解放。但康德美学价值观却依旧把美于道德挂钩。康德的美学观念是基于审美可以发现内涵这一基本理论框架,正如同道德是对于人价值的衡量,与动物无关,只是秉持着超脱的自然态度。但是一旦否认了审美的功利性,那审美活动也就丧失了实践过程中的道德作用。休谟却提出了新的关系建立,因为认识论美学建立在人对物的完全主观感受之上,感性感受是美的唯一途径,抛弃了物体本身的“美”的观念,于是美不再是一种超脱在人感官外的精神实体,而是视其为“形式化”的心理转化机制。所以通过对内的探索,就能让面对的对象在想象运动中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快感。

2.2审美心理学

休谟的观点中,把人的存在生来就具有苦与乐的知觉,并用这种知觉作为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以及推动原则。这一方面说明了,人有先验的能力,在对事物的感知知觉上首先获得了印象,而后印象成为感情的意象,最后情感成为观念,所以情感是知觉的最初素材,也蕴含在此后的一切认识和行为中。另一方面,表述出了是想象在让简单的印象与观念变成了复杂的印象和观念,但是促使想象联结印象和观念的主要推动力,则是情感。简而言之,美感的来源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反求诸己中所带来的想象在观念间的转移。同时,想象转移的特殊状态构成了心灵感受的直接印象,平缓的转移则会产生轻松舒适;激烈的转移则会带来强烈活跃之感。

总结

休谟将经验主义推向了高潮,此后对于经验主义的探讨和发展再也没有新的发展。休谟将纯粹心理与道德层面挂钩,建立起属于新的思想体系。同时对于当时盲目乐观的科学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客观上促进了新的理性科学主义的诞生。对于休谟的客观评价,他虽然并不认同纯粹科学主义,但在他那个时代,是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发展。把道德作为最核心的观察目标,再从道德观入手,自然能获得非理性化的属人内心层面当中的美的看法。就对社会的现实存在意义,将道德用于社会促进作用中也无疑促进了新社会的改变,这也体现了他关注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和共同价值利益的取向。休谟的思想到如今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怀的领域中,都存在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宪.十八世纪欧洲英语美学的文献学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20-30.

[2]李家莲,雷云峰.效用与情感——休谟与斯密美学观之比较[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02):158-168.

[3]汪媛,汤洪.休谟审美趣味标准下韩国女性整容心理探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3):20-26+141.

[4]杨婉君.大卫休谟美学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北方文学,2018(27):91-92.

[5]董志刚.休谟论美与德[J].美育学刊,2018,9(05):100-105.

作者

黄浩霖(2000-),男,汉族,湖南怀化人,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史论

猜你喜欢

休谟审美美学
印花派对
休谟之死
“不信教者”大卫·休谟:死如其生
“文人”休谟
纯白美学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