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途径

2020-09-10唐淼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社会化途径道德

唐淼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我国的青少年,出现了道德滑坡与文化失范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何建立有力的德育氛围,以净化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环境,使青少年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成为摆在社会、学校及各个家庭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社会化   青少年   道德    途径

一 青少年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青少年道德缺失的表现

1、道德观念的缺失。如(1)诚信缺失,虚荣心强。(2)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

2、道德行为的缺失  (1)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2)知行脱节。

(二)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

青少年的道德缺失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和个人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因素。

1.家庭因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行为缺失的重要因素。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平日里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且无论孩子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也从不给予应有的批评,形成孩子任性、霸道的坏性格。有的家长则以打骂代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子女犯了错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招致棍棒拳脚相加,致使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甚至会离家出走。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子女不管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这种缺少家庭约束的情况下,极易使孩子在外面结交狐朋狗友,染上恶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青少年自身因素。由于青少年发现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不合乎他们心目中的理想规范,而且这些人中不乏社会名流之辈,致使他们对理想的社会规范或多或少地发生动摇,然后就不自觉的模仿起来,比如过分注重金钱、刻意追求享受等。

3.学校因素。学校所处的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依学校的教育为转移。这些客观因素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这一切都对学校德育产生深化、增强,或产生干扰抵消的作用。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和实施上的盲点,主要表现在:(1)教育课程过于知识化、理论化,教育实施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 (2)道德教育存在“人为化、浅表化、孤立化、”倾向。(3)教育方式集体说教多,个体选择教育少,惩罚多,引导少;(4)道德教育僵化,缺乏活力和魅力,实效性不够,德育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有助于人的生命发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5)“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导致学生知行脱节,教育陷入“反复抓,抓反复”圈。

4.社会因素。人自幼受到在社会中多种信息的刺激。现在社会中,许多青少年道德失范,诚信缺欠,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丑恶现象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冲击思想道德防线,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渗透进来,不良网络言论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教育的不可控制因素增多,增大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二  加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途径

(一)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不仅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主要作用。子女总以自己父母的言行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次,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起着重要作用。理想最初是兴趣爱好所引发的,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帮助他们树立了远大的报复与理想。总之,家庭环境对人的个体社会化影响,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难以磨灭的。所以,为了青少年能够实现其道德社会化,每个家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家庭德育环境:①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制止家庭暴力是家庭美德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的内容,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尊重青少年的个人隐私。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家长教育观念更新,不断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发展方向。要恰当的与青少年进行感情沟通,搞好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③家长还要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并将这些观念和方法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具体行为实践,让孩子们真正受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点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学观等新观念,应该平等地对待子女,尊重子女,并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教育他们。

(二)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完成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有的放矢地找到解决办法。第一,优化课堂道德教育。教师应从学生当前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来进行适当的课堂教育。第二,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使其与社会主导道德相一致,学生置身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利于更好的接受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实现其道德社会化。第三,制定完善的校园制度。制度是维系青少年生活及人類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三)优化社会德育环境

要加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纠正不良风气,坚决打击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为青少年切实保证健康的生活环境。大力建设社区文化保障,例如:图书馆、文化宫、活动中心等社区文明环境的建设。在加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努力使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德育环境相结合,形成德育环境影响的教育合力,进而促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4-208

[2] 梁楚明.高娜 论我国青少年道德缺失的教育责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3] 赵江华.透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EB/OL].长阳教育信息网.2010.1.21

猜你喜欢

社会化途径道德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