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

2020-09-10陈勇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课改教学方法

陈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赋予小学科学全新的教育使命,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扮演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之下,小学科学应加快教学创新步伐,为学生架起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基于此,現立足小学科学学科特性,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展开探讨,以期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新课改

引言: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立足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探索科学知识的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小学科学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逐渐摆脱边缘化的教育境地。教育地位的逐步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方法的诟病。现行课堂组织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需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之间的矛盾呈现激化态势。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要务。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施现状

在大力推崇素质教育改革的现如今,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赋予教学组织构建模式更多可能性,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第一,从教学角度而言,重知识轻实验的倾向较为严重。受到知识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科学课堂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导,教师通常采用多媒体演示或口述讲解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实践操作。此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到限制,小学科学的教育功能并未充分展现。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学习投入度明显不足,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向主要基础科目倾斜,对于小学科学的投入相对较低。同时,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面对实验性较强的科学教学时,一些学生展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难以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2基于新课改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2.1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符合小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巧借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以“热胀冷缩”相关教学为例,虽然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不易察觉,学生的了解不够充分。因此,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实验情境,唤醒学生的固有生活经验,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加持。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构建生活化的感官情境。将两根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与冷水之中,液柱会呈现上升与下降的状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引出热胀冷缩的探究主题。以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现象作为新知探索的切入点,更易于学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在新课探究环节,教师构建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针对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开始之前,让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测,并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借此制造认知冲突,加深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层次感,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促使学生能够精准的掌握重点知识。

2.2组织小组合作,引导自主学习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尤为关键。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互动获取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技能。以“浮力”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首先,为了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顺利实施,教师根据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促使每一位成员能够学有所长。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木块、铁块、塑料尺、羽毛,蜡烛等日常生活及学习材料作为实验道具,分别将实验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况,并做好记录。尝试将塑料泡沫空水瓶等物品压入水中,体会手部的感觉。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小组围绕实验结果,针对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展开交流与探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进行阐述与分享,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引发深层次的认知与思维互动。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强化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2.3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学以致用

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本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及高效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打破小学科学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以“太阳和影子”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际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内,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分析太阳与影子的关系,体会太阳位置的变化,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对观察所得进行归纳与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作为后续知识探索的重要资源素材。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的本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学会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是落实全人教育目标的有效加持。但是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实际成效并未达到预期,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巧当,限制了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改的教育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英.小学科学“三思维、三能力”创新性教学探索[J].求知导刊,2021(23):73-74.

[2]曾恒.基于STEM教育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合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79.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新课改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