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中关于出版的思考

2020-09-10吴平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出版新冠肺炎选题

【摘要】本文记述了武汉大学吴平教授亲身经历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基本状况,分享了疫情中的阅读、工作与思考,并就疫情期间感受最深的图书选题、网络出版、终身学习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冠肺炎  疫情  出版  选题  思考

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庚子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武汉。2020年1月20日,封城前三天,我去北京出差,早上在高铁站看到许多回家过年的人,有戴口罩者,但并不多。当晚返汉,飞机上不少人都已经戴上口罩了。22日在家还在想着年饭吃什么,23日一早毫无防备地得知已经“封城”了。那天是腊月二十九。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城一“封”就是76天。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普通民众打懵了,惶恐、不安、焦虑,不知所措。但医护人员却很冷静、清醒、坚定、执着,用他们的仁爱仁心、职业操守、精湛医术勇敢地书写着对国家的忠诚、对生命的尊重。我们每天都为最美逆行者感动,为他们祈祷、祝福、加油,因为只有保护好他们,才有保护好患者的资本,才有守护好这座英雄城市的基石。惨烈的疫情搏斗中,我们学校(武汉大学)失去了刘智明、李文亮等四位校友,大家满腹悲痛;同时,更加心疼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万多名援鄂医疗人员,期盼他们每个人好好地来、平安地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是鱼米之乡的湖北、九省通衢的武汉失去了城市活力。平日熙熙攘攘的汉口商业街突然空无一人,繁华的长江大桥失去了车流、人流,显得那般悲伤凄凉。许多人家把准备的年货吃完了,想再买,超市却已关门。平常便利、丰富、充裕的生活物品突然紧俏了起来,特别是肉蛋、蔬菜、口罩,一下子成为普通民众最为强烈的物质需求。邻里乡亲送的半个南瓜、一捆芹菜、一把小葱都足以让大家倍感温暖。这时,从祖国东西南北开过来的一辆辆满载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的运输车让我们期盼、感动不已。虽然久居同一单元,原本见面不认识的楼上楼下开始在微信群里传递信息、互助提醒。为了保证生活,志愿者组织货源,分发领取物品,缓解生活之需。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就这样坚守了多天,闭户深居。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武大校友的巨大能量。學校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校医院的基础上,接管了雷神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等多所医院。初期,所有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都缺物少药,封城的当天我们即向社会发布了捐赠救援信息,立刻得到校友们的强烈回应。大年三十的晚上,北京校友会负责人将持续不断的微信捐款到账提示音录了下来,那是一段最美、最动听的爱心音符。校友们心忧学校,担心老师,关心医生,用捐款捐物、从世界各地购买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保证医护人员不会“裸奔”。在汉的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的一群兄弟们时常深夜出发到机场取货,清点后立即分发三家医院。刚开始,甚至发生过一批防护物资不知被谁家“顺”走之事。校友企业家们开设泰康救治医院、武汉方舱医院,为武汉市抗疫立下赫赫战功,为学校赢得广泛声誉。2月15日,雷神山医院急需1500件冲锋衣,当天上午我将求救信息转发至36个微信群,迅速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扩散与关切询问。下午四点,雷神山医院便安排人手去取第一批爱心冲锋衣了。武大校友、校友之友是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给力的后援团。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全面普及了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成为疫情中教学方式改革的促进剂。2月17日是学校原来确定的春季开学的日子,受疫情影响,几乎所有学生和大部分老师都无法到校。但那一天,两万多名学生与数百位老师用“珞珈在线”、“腾讯会议”、QQ等网络交流工具,使881个与实体教室一一对应的“武汉大学虚拟教室”如期开课。一些对网络教学不那么熟悉的老师拥有了无数“粉丝”,成为学生追捧的“网红”,也解决了师生因疫情阻隔不能到校、不能上课带来的空间教学矛盾问题。尽管它是战时状态下的一种非常之举,但线上传授与获取知识的方法无疑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探索线上教学、师生互动、提高学习质量问题具有特殊时期教学改革的深远意义。教未停,学未停,何惧疫情。

珞珈山的樱花在疫情中开放、疫情中凋谢,因等不来一场人海,格外凄美、冷艳和寂寞。但我们已相约明年,樱花树下张开双臂,敞开怀抱,免费接待医护人员,迎接来年春满校园。

二、疫情中的阅读与工作

作为喜爱读书、从事教书、教学生识书之人,疫情中闭门不出,正好读书。阅读,体验未体验过的人生,分享智慧者的聪敏,辨识美丑善恶,积蓄能量,平静心境,也可抵御疫情中的焦虑与不安。但疫情前期的我,如校友处工作人员,每天忙着对接众多校友捐赠之事,从早坐到晚,常常是在电脑上忙了数个小时之后,突然发现口渴难耐,才想起好长时间没喝口水了。这种状态下想不起读书的事。但心里其实是着急的,急的是我的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本想在寒假中完成最后的修改、订正工作的,而疫情把计划全部打乱了。待封城一个多月后,武汉形势有了较明显的改观,我在学校封闭管控工作之余,也开始有点时间做自己的事了。这时的阅读,确切地说是为课题内容订正而核查,涉及的多是四书五经、《十三经注疏》、鼎秀数据库中的“二十五史”等。因为课题的缘故,也想过买书。但疫情中的商店包括书店全都关门了,我与许多人一样尝试网购来满足阅读与生活需要,但“该地区暂不送货”之类的提示语客气而无奈。倒也能理解,因为疫情中的快递实在不便。邮政同样如此。我4月23日才收到1月22日的《中华读书报》,晚到了整整三个月。

广义的阅读并不只是读书,我每天不停地刷手机,关心疫情进展、新闻报道、学校封闭管控志愿者写的日志,等等,其实也是阅读。正如福楼拜“阅读是为了活着”的感受一样,疫情之下,他人的生命健康与我们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的当下与未来生活息息相关。

疫情中有很多想读书的人,即使是生病的患者。武汉市设有多处新冠肺炎隔离点和方舱医院,有数千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阅读有助于他们消闲、充实,改善心情,战胜疫疾。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各隔离点、方舱医院设置了许多“微书房”“图书角”,很多图书馆、出版社也都免费开放大量电子阅读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线上读书会等。我们学校图书馆也提供了免费电子书刊给湖北省图书馆学会抗疫支援群。2月18日,我和图书馆王馆长等人一起将馆藏消闲刊物270余种近万册,捐赠给了武昌区、硚口区有关负责人。王馆长还特地撰写了一副对联赠送他们:“快意更穷千里目,读书不负百年身。”虽然正值病毒肆虐时期,但搬运书刊、参与捐赠,仿佛自己也是战士一般,与患者并肩抗争病毒。

说起疫情中读书,相信许多人都看到过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里那位读书哥躺在病床上读书的照片。他读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国译丛”中的一本,书名是《政治秩序的起源》。据说,正是因为这张照片,这本书被许多人列入了“待读书单”,该书用户下载量比之前同期增长了数十倍。这张励志照片也被传到国外,该书的作者、美国的弗朗西斯·福山先生看到后,在他的个人社交网络上转发了这张特殊的“读书照”;又通过新华社记者,为这位“读书哥”在赠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一句话:“致付先生,谢谢你读我的书,希望你能够战胜病毒尽早痊愈,祝福你——弗朗西斯·福山。”报道说这位“读书哥”离开医院后,通过新华社记者,拿到了这本作者签赠的书。

疫情中的我收藏了许多微信群里的好文,喜欢“出版六家”写的有专业水准、家国情怀、个人感悟的文字。喜欢“出版史研究”群里分享的“编辑部的故事”“书业的故事”,以及林穗芳的《有关出版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周蔚华的《出版史研究方法论的范式建构与理论创新》、叶晔的《明代:古典文学的文本凝定及其意义》、方卿的《关于出版学研究对象的思考》、范军的《关于出版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等好文,一并点了“收藏”,待日后细细研读学习。南京大学张志强先生用“腾讯会议”组织的“疫情与出版”系列讲座十分有意义,我也去听过。据张老师说,原本只准备一场,但效果太好而变成了12场,前后累计上万人次参与。我认为,它不仅充分彰显了在线教育的市场魅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知识分子用户群体不畏疫情、战胜疫情、突破阻隔、交流传播的心理慰藉。

作为一名教师,疫情中还有许多工作,比如给研究生修改毕业论文。今年的毕业生注定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因为疫情不能开学、推迟返校,很多程序、手续都只能线上进行。顺利毕业的前提是毕业论文达到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而这也正是教师的责任与导师的义务。

作为学校防治新冠肺炎指挥部成员,要掌握全校确诊、疑似、密切接触等各类人员信息,该送诊的不能留在校内,该隔离的迅速送到隔离点,还有保障在校学生的安全、帮扶孤寡老人、线上教学、实验室科研、校园封闭管理等许多事务。最先成立的机关党员突击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最初仅有56人,后发展到220多人,由全部是党员发展到一批入党积极分子、非党员同志也积极加入,他们在危难关头冲在最前面,在为群众服务中彰显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也成为大家最信得过的人,党群鱼水关系在疫情肆虐时期得到最充分的诠释。为了保证确诊、疑似病例患者得到治疗与隔离,学校所有家属区楼栋按区域分配给了所有学院、直属单位志愿者,他们每天轮班值守,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不聚焦、不外出,强调戴口罩,等等。我每天的工作是阅读和回应各卡点突击队员、各学院包干值守区域志愿者的记录,从中纠正、弥补疏漏,也对后续工作提要求。我也时常去各卡点、各区域现场,或参与搬运、分发物资,或询问具体工作情况,一是靠前指挥,二是想用行动支持、点赞、关心这些无畏的勇士。在病毒传播特别凶猛的前期,害怕队员们防护不到位,万一有人染疾倒下将对他人乃至封闭值守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每天晚上我将当天所见、所闻、所想、所要求的写成日志,再转发给全体中层干部群。从2月19日学校全面封闭、严防死守开始,到4月12日止,共写了55天。因为4月13日学校恢复了各学院值班制度。记日志有责任、有要求,也有快乐。比如,3月12日日志有这样一段,“晚上,邓部长在群里发出了外语学院的值守小结,让人忍俊不禁。上午志愿者(田*、游**)以中文、俄文分别记录。下午志愿者(吳**、温**)用中文、英文双语表达。独此一份。外语学院好有创意。”可见我们可爱的老师们在疫情中的诙谐、幽默与乐观。

三、疫情中的出版界

疫情下的出版业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快速出版与疫情相关的纸质图书,免费网络版也同时上线。这既是出版界参与抗疫的积极力量,也是自我救治、获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机遇。

与疫情相关的图书成为读者的阅读对象。2月,疫情最为严重时期,读者宅在家休闲阅读,寻找生活的希望与力量,故网店畅销书榜单上出现的是《活着》《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局外人》《平凡的世界》《挪威的森林》,等等。同时,据开卷数据统计,《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花冠病毒》《白雪乌鸦》这类瘟疫、病毒、流行病学相关的,且带有文学性的图书销售数量明显增长。而与新冠病毒有关的《病毒星球》《瘟疫与人》《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这类流行病学书籍也带动了销售。读者的关注较平时有所改变,加缪的《鼠疫》、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占据当当热销电子书前三席也就不足为怪了。上海译文出版社为此还加印了5万册《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就像她写的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被读者喜爱,成为热搜。

听众成为出版社的重要用户、服务对象。北京开卷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初期即春节前后,多家数字内容平台新增用户数增长了20%,有的平台超过300%,日活跃用户数也增长了10%—30%。这些用户阅读内容多是文学、传记、社科、科学知识类。1月3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文读书声”有声店铺推出免费畅听活动,读者通过在线免费领取“月度畅听卡”,收听《围城》《红星照耀中国》《简·爱》《牵风记》《穗子的动物园》等经典名著和当代文学作品有声版。此后,该社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类阅读资源。“上线喜马拉雅的听书项目《大秦帝国》,疫情期间实现了翻番式放量激增”①,两个月收益达50多万元,是节假日的2倍、工作日的4倍。出版社是否能从中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呢?

很多出版人对抗疫战“役”之类的信息反应很快。2月,曾有一家出版社编辑联系我,想出一本武大校友抗疫的书籍。介绍他跟我们宣传部、校友会联系后,有了大纲,定了内容,拟了书名,申请了书号,最终因为一些原因没出。但编辑对时事选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却值得点赞。同样在2月,新星出版社出了一本《站在你身后!——从特拉维夫到黄冈的384小时》。这是一本多语种讲述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故事的图书,里面记录了来自以色列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高佑思和“歪果仁研究协会”的成员们,克服巨大困难在极短的时间里筹集10万多个医用口罩、5万双医用手套、7000件医用手术衣,并将229箱、重量近1吨的物资捐助给黄冈市中心医院的384小时。黄冈,是距武汉约70公里地级市,也是此次疫情重灾区之一。单凭留学生的力量,在以色列800多万人口的国家找到10万只口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比它更不容易的是,航空公司几乎每小时都在取消到中国的航班,将这些防护物质运输到中国、到湖北、到黄冈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高佑思及“歪果仁”成员的执着信念下,这批货物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到中国广州、从广州到湖北黄冈,转了三个国家、多个城市后,终于成功了!它注定不会是一本常销书,但它的出版有时效性、新闻性,也有历史性、传承性,是疫情期间不同国家人们守望相助的真实记录,也将超越时空,告知世界,病毒无情,人间有爱!

长江少儿出版社出了一本《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彩绘本)》科普读本,初稿于大年初二(1月26日),成稿于大年初七(1月31日),仅用了五天的时间,就将大纲、文本、插图、设计一并完成,这是与病毒抢时间。

疫情推动了线上出版。1月23日宣布武汉封城那天,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有常识篇、预防篇,有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注意事项等,重要的是出版社提供了免费阅读的电子版。1月30日,人民出版社特别提前推出了主题图书《中国疫苗百年纪实》电子书,并在多家数字平台同步上线,免费供公众阅读。2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迅速推出了《抗疫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免费网络版,有学生篇、亲子篇,意在引导小学生学会调节与自我放松,掌握心理防护的知识与能力。2月2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1.0数字版上线。受疫情影响,学校开学时间不得不推后,而学生的学习却不能长时停止,此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免费开放了“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满足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多方需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带动之下,多家出版社免费开放了海量教学资源平台,涵盖大中小各级各类教育,给疫情中的学校教育带来一针强心剂。接力出版社推出了“天鹅微课”的App,“这是一款包括名家直播、精品课程、问答库等多个功能板块的课程直录播软件”①。

2月17日,山东人民出版社联手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出了科普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120》,三天组稿定稿,五天出版纸质图书,并通过版权输出助力全球抗疫。同时,该社连续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儿童防疫绘本》《温“心”战“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心理防疫科普手册》两种电子书。

截至2月底,在出版物数据中心登记的涉及新冠肺炎的选题有140多种,内容涉及科普知识、疫情防控、健身防疫、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等。

随着疫情在海外扩散,许多出版社也积极拓展海外渠道,输出与疫情相关图书的版权,翻译多语种书籍,助力全球战疫,展示了中国出版界的形象。比如,五洲传播出版社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紧急推出英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波斯语7个文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手册(英文版)》免费阅读,“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帮助《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彩绘本)》《等爸爸回家》走出了国门,并代理了《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防治手册(漫画版)》等热门图书的版权,将它们推广至全球多个地区……”②

四、疫情中关于出版的思考

疫情中的出版社已经感受到压力,特别是遭遇了实体书店的关门以及复工后的萧条。有声书、电子书虽然吸引、争取到不少读者,但疫情带来的市场末端的萧条已经影响到图书供应链。倘若个体书店撑不下去而关门,网络零售额也未必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订数下降、印刷量减少、库存增加等恶性循环,疫情中的出版业前景堪忧。此时,需要银行信贷支持,需要拉动图书消费,但长久的动力还得依靠自身造血功能,选题便是其一。

1.选题。疫情中思考的出版多与选题相关。读者需要读哪些,出版可以做哪些,等等。简单归纳如下:

(1)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书籍与科普读物。突如其来的疫情固然有不可预知性,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方面的选题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得到加强。比如,出版公共卫生实践、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公共卫生安全保障、预防和消灭病害以及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方面的内容。本次新冠病毒出现的无症状患者,该如何认识、需要采取什么对策与措施?积极的预防、常态化防控该怎么样做?环境与健康、食品与健康等也有挖掘的空间。这类选题可大可小,可以微观可以宏观,可以出专著也可以出科普读物,重点在“预防”上。

(2)应急医学。这是与预防医学并列的一个选题。正如突发疫情产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样,应急医学在公共卫生事业中也具有重大战略地位。应对人类未来的生物战、基因战,消灭未来的冠状或异状病毒,分析病毒致病的病理生理,则应从应急医学相关选题入手。从新冠病毒疫情暴露出的问题来看,我国应急救援体系还不完善,卫生防疫管理、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传染病患者的运输与护理等都还有许多不适应之处。尽管每一次的应急都有经验与教训,但尽可能地完善国家应急体系、将灾难与损失减到最低,平时的教育、培训、演练是必不可少的,出版的选题也就有了策划的空间。将我们经历的不幸记住,不让它再次出现,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编辑有智慧,出版有责任。

(3)医疗救助。医疗救助的对象是那些因为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治病的公民。某种程度来说,医疗体系的救治水平代表了国家文明的程度。对救治对象实施专门的帮助和支持不仅是疫情发生时的战时状态,更是公民日常医疗权益的保障。而救助的主体是谁?客体是否有明确界定?救助的国家标准是否规范?各省标准是否一样?有多少人清晰地知道从哪里可以得到帮助?如果出版医疗救助手册之类出版物,且保证发放到普通民众手上,这件事可能相对简单一点。特别是贫困患者如能恢复健康、维持基本生存能力,善莫大焉。

(4)医者仁心。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抗疫故事,口耳相传。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群体的勇敢逆行感动了我们许许多多的人。疫情前期病床少、患者多,因为没有床位不得不在家隔离的人如能得到医生的一句询问、一声问候,便无比感激;而这时的医生其实也如战场救火一样没有片刻闲暇,尤其可贵。关心、关切、关爱,得益于医者仁心。能对患者之痛苦感同身受之医者,不会置身事外。很多时候,精湛的医术救命;更多的时候,医者的“仁心”救人。“心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如同医术一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录下这些真实的战“疫”故事,有利于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对医生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弘扬仁爱之心,宣传疫情中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暖心举止,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5)社区管理。因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时实行的是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国家上上下下构筑了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其中,社区是党和政府传递疫情信息、落实封控管理、了解民情、服务民众的最基层组织。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社区将防控政策和具体任务落地落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呈现人手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统筹相当范围内居民的居住与生活能力有限等若干方面的不足。社区干部到家入户,访贫助老,的确不易,但单位型社区多依靠单位行政管理手段,自身缺乏调动资源的能力,个别地方连选拔、推荐楼栋长都有畏难情绪。今后在强化社区管理职能中,理论上可有突破?内容上可有新意?相关图书的选题策划上可有突破?销售发行上可有拓展?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6)疫情原始记录、疫情档案。这里的档案不完全是档案馆定义的档案。出版当今时代的图书,既是时代的记录,也是未来的档案,未来人理解今天中国冠状病毒疫情的始末、世界范围疫情蔓延的现状,都需要今人的原始记录。每个时代总得为后世留下一点什么。今天的人容易理解是因为我们都在经历,都在其中;但未来人靠什么认识?出版可以留下时代的痕迹。出版本就是生活记录的一部分,原始的记录就是档案。重视此类选题,必将为后人全面、客观地认识今天冠状病毒下的自由与封控、医护与疫情、个体与群体、阅读与生活等提供珍贵的档案。

2.让电子书的生产借助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封城、人际交往被阻隔时,网络成为信息交流、教育教学、满足生活物质需求的重要渠道。它让人们足不出户便了解天下事,让师生在不同的空间里传授与学习知识,让日常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质量得到保障。给出版界的启示更是深刻:电子书可以到达任何有网络的地方,网上阅读、数字阅读兴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出版中的运用使之拥有大批年轻用户群体,极大地推动了网络营销。不管是生产还是阅读,不管是教育还是消闲,疫情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现出网络出版物的作用。重视与发展数字出版物算是疫情时期的特殊忠告与启示吧。

3.学习永无止境。因为疫情,亲眼看见许多年纪大的人因不会操作手机而遇到的不便:不会电子支付就不能网购,生活就有困难;不会操作健康码,出行不便甚至受阻,与外界的联系几乎中断。有的老人每天冒着危险出门,就想和人说几句话,问点事,求人帮点忙。与外界的联系不是为了刷存在感,而是真实的需求。虽说不上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但少了听的、没了吃的,无人交流,会感到孤独与无助。虽然有社区、物业、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人的帮助,但终究比不上自力更生过日子。由此想着终身学习该多么重要,学习永无止境。年轻时的好学相对兴致使然,年老时的不落伍,才是永远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都有老了的那一天,但只有不断追寻、探求新鲜事物,才不会被社会抛弃、被时代抛弃。

疫情的影响还会持续,从中总结规律,把握永不过时的思想内容、方法技术,必将终身受益。

〔作者吴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专业教授、副校长〕

Reflection on Publishing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Outbreak

Wu Ping

Abstract:The paper records what Wu Ping, a professor of Wuhan University, personally experienced and her understanding of some basic facts

about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Wuhan. The author shares what she read, did and thought during the pandemic and discusses the selection of topics for books, online publish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among other issues that touched her most amid the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Keywords: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pandemic, publishing, selection of topics, thoughts

①邓崎凡:《疫情下出版行业的自救与突围》,《工人日报》2020年4月20日。

①鄧崎凡:《疫情下出版行业的自救与突围》,《工人日报》2020年4月20日。

②邓崎凡:《疫情下出版行业的自救与突围》,《工人日报》2020年4月20日。

猜你喜欢

出版新冠肺炎选题
新年刊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选题有误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