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不等于直播教学等
2020-09-10
在线教学不等于直播教学
《教育家》杂志刊载郭绍青文章
“互联网+教育”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聚合服务、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服务、泛在与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等,为学生在疫情期间获得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保障。但在实施在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合理规划在线教学应用模式,保障在线教学有质量地开展。也应当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从课堂向网上迁移,推动疫情后的“互联网+教育”应用。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战略要求。“互联网+教育”正是要推动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网络化教育模式创新应用,探索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实施,会暴露一些问题,但也能够促进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学从课堂向网上迁移,这对疫情过后的“互联网+教育”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线教学引发的教育“元思考”
《未来教育家》杂志刊载李隼文章
疫情防控要求尽量切断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空间联系,教师和学生都突然成了一个个封闭的教育孤岛上的鲁滨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甚至教师之间都发生了物理空间的隔断,他们同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就是信息技术。于是,在线教学成了满足“停课不停学”的唯一方式。随着疫情发展形势向好,教育教学活动终将会回归我们熟悉的常态。但这次的教育实验,却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检验和思考的良机。如果以后还有类似的紧急状况发生,再来一次停课,或者再彻底一些,干脆让我们来一次“元思考”:如果校园再也回不去了,教育何以可能?这种极端前提下的元思考,需要把握几种关系:在线教学、在线教育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的个性化与同质化的关系,德育的实践性特征与有限空间的关系,学校与在线教育乃至未来教育的关系。
此外,还有两个关系需要深刻思考:在缺少校园支撑的社会环境和学习条件下,“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与单一信息教育手段的矛盾关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关系及协调问题,前者要求向自然和社会要实践性,后者需要重新确定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权重。
职校生可保送本科 让年轻人多一条赛道
《中國青年报》 刊载王钟文章
近日,教育部公布一则通知,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 高职毕业生,具备保送至本科高校深造的资格。尽管能够保送入读本科的职校生只是少数,但这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等发展,打通两者之间的通道,提供了积极的示范。
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通道,不仅为个人的事业选择创造了更多可能,也是对人才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允许年轻人在不同的人生赛道切换,才能在探索和尝试中确定更适合自己的方向,而不再因为“一考定终身”限制前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互相兼容,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让有才华的人放下心理包袱,朝着自己的选择前行。当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再是谁取代谁、 谁压倒谁的关系,社会才能对各类人才给予平等的尊重,充分激活工匠精神和创新力,让每所学校都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疫情防控下 学生心理辅导应专业化
《中国妇女报》刊载张名源文章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关怀也要进入新阶段。每天陪伴学生的老师和家长需要握有“三板斧”:第一板斧是我们要明白,疫情之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是在学习中实现心灵成长。第二板斧是要学会借脑、借力、借平台,规避广大老师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短板。第三板斧是在具体操作中要掌握心理辅导的关键技术——“一起”。“一起”是疫情下学生心理辅导的精髓。“一起”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发自真心、自然流畅。第二个层面:心心相印、同频共情。第三个层面:随机应变、直指人心。
疫情下,每位老师和家长只要时时处处都能够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就可以成为孩子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疫情带来产教深度融合新契机
《中国教育报》刊载沈剑光文章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作为与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除了完成“停课不停学”,消解疫情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影响之外,更应主动加入到“复工复产、加快经济恢复”的新战“疫”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链接产业、人才与创新的枢纽作用,加快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互促发展。
为加快恢复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一是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二是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与人才储备。为加快恢复经济对接行业产业发展。职业院校要从专业设置角度出发,分析、研判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与方向,紧密对接新兴产业的需求,做到与区域产业共生共赢。为加快恢复经济融入区域价值链体系。职业院校需要通过增强自身服务能力,努力成为企业创新网络的节点,或者区域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环节。全力推进的校企合作产业联盟和产教融合就是节点联网的机制,可以为逐步扩大创新网络奠定基础,进而成为区域新旧动能转化的引擎。
考研线上复试:“多元面试”未必是坏事
《新京报》刊载熊丙奇文章
今年研究生复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既是应对疫情防控的务实之举,又可趁势推进面试改革。就在线面试来说,它其实并非部分网友所想象的那样,容易出现替考、代考、弄虚作假的现象。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以及面试考官在面试中出综合性、开放式的面试题,进行即时互动,完全可以避免弄虚作假,且考查出考生的真实能力。实际上,人脸识别技术、随机抽取考官、交互问答全过程录像以及被录取后还有3个月复查期等保障公平、公正措施的使用,都可以消除民众对公平的疑虑。
至于在线面试可能受网络条件影响的问题,现实中也有解决办法。有些地方就规定,只要考生提出申请,招生单位会协调各地教育考试部门,为考生提供在线视频面试的设施和条件。疫情防控下,由高校自主采取多元方式进行复试,拓宽了面试的思路,有利于推进破除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社会舆论也不妨放下成见,融入到这一改革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