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0-09-10马成英
马成英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主张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来为学生摸索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探究。这是新课标和新高考政策的共同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各行业领域优秀人才的需求。本次研究对高中物理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高中物理;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的。过去我们一直实行从教师到学生的被动式教学,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被动,对知识缺乏充分的思考和灵活的掌握,学习功底不扎实,学而无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给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力量。
1.趣味教学,话题引导,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高中生对物理不感兴趣,是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的乐趣,并产生探究的热情,老师会经常选用与课文相关的有趣的物理现象或者行业领域中的趣闻分享给大家。
比如在讲到高一物理必修1中关于《相互作用》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老师问大家:既然力是有相互作用的,那么,拳击手每次打中对手,是不是也相当于自己被击中了呢?为什么我们看比赛,都是被击中的受伤甚至晕倒,而出拳的那一方却没有多大的问题?这个话题是带有一定的探究性的。同学们需要分辨,在拳击中,力是否在相互发生作用。假如是在相互作用,那为什么只有一方会受伤严重,另一方却基本没有事?老师跟大家一起研究这个现象,认为力的相互作用是没错的,只不过力作用在拳头表面以及作用在人体上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说的更简单一些就是:拳头比较硬!
为了验证这一点,老师还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实验:我们用差不多相等的力量,以拳头击打墙面、双拳对碰,或者用拳头击打自己的大腿、胳膊等等。通过印证,同学们发现,当拳头击打在比较硬的物体上,拳头的疼痛感就很强烈;但如果击打在硬度差的物体上,就容易把物体破坏掉,拳头的痛感也比较小。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测试,同学们认可了上面提到的观点。也对力的相互作用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2.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培养自主学习的多元视角
过去在课堂上我们一直强调要自学,要独立完成功课。但是,独立完成学习有它的优势,合作学习也有它的价值。比如一些科研机构,或者重大科研课题,往往是以科研小组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所以,为了启发学生形成不同的思维视角,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老师也会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合作学习活动。
比如在高中物理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大家了解了关于实验的基本信息,然后组织大家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活动期间,老师是不会主动干涉同学们的操作的。同学们如果遇到争议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举手示意向老师寻求帮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组内自由讨论,也可以参照课本和笔记中的资料作为辅助。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各个小组需要出具实验报告,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实验步骤、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思路体会等写下来。这也可以说是合作学习成果的检验。
通过对实验报告的回顾,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确实体现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有的小组发现多次实验的数据有较大差异,经过核对确认是打点计时器的操作出现过一次失误。类似这样,同学们通过互动讨论来解决问题,完成实验。虽然没有老师的帮助,实验成果却令人满意。
3.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拓展学习素材,让自学有质量
自学是一个让学生自发的去思考、去探究的过程。它不只是让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概念、原理有所理解;更是希望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主动去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主动去探寻未知的领域。但是,我们的高中物理教材所能容纳的信息量有限,不可能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定制。故此,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来提供适量的资料拓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有依据、有内容。比如学习到万有引力这方面知识,老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天体运行、载人航天等方面的科研论文、理论文献、新闻报道或者科普资料给大家进行阅读。基于这些资料去学习、思考,而不是拘泥于课本中简要带过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的发散。
结语: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循循善诱。既要让学生体验到学科的乐趣,又要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们要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上,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力。随着一系列创新教育举措的开展,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将取得可喜的进步,成为符合国家需要的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杜辉.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83-184.
[2]圣明霞.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18.
[3]李琴.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