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材料绘画在写生中的应用
2020-09-10袁政
摘要: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中的材料除了其本身的意义,还有统一于画面后所传递的精神表现力,材料进一步成为构成画面、观念表述与抒发情感的主体语言。材料的运用与画面的构成所彰显的表现力是写生画家脑与手的联动,写生恰恰就是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一片沃土,画家可以饱游沃看,从所览众多,所经众多,再到形成胸中丘壑,并进行主观化的创作,传达出画家心中所感,通过多种媒介对客观物象进行的分解重组再提炼。
关键词:绘画表现力;民间绘画色彩应用;民族文化精神
综合材料作为现代绘画使用非传统材料进行创作的画科,对材料媒介的运用是作品表达的重要一环。
写生恰恰就是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一片沃土,画家可以饱游沃看,从所览众多,所经众多,再到形成胸中丘壑,并进行主观化的创作,传达出画家心中所感,通过多种媒介对客观物象进行的分解重组再提炼,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这种叛离传统绘画的写生形式,何尝不是石涛所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另一种表现形式。
画家在外出写生创作时不仅仅能从客观世界中汲取营养,并且能在不同环境中就地取材,合理运用当地特色的材料,例如在海边沙滩写生便可以利用沙子做肌理等效果;在繁茂的树林中写生可以用各种树叶进行拓印;就算在喧闹的城市中写生我们也可以利用身边废弃的塑料、纸片等垃圾进行拼贴创作。不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独特风貌与当地所特有的媒介材料相辅相成,使作品的题材内容与材料形成统一。例如2020年秋,笔者去胶东的石岛进行写生,在这里充满了各种海洋文化的符号,从腥气十足的气味到波澜壮阔海洋,这里的一切都在传达海边小城的印象,于是我们就地取材、拍照对渔船进行了多角度的拼贴、重点突出了船这个特有的符号,使石岛的码头特色被囊括在方寸之间。
通过写生的观察,笔者领悟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仅是抽象的、精神性的、传达主观情感的。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艺术源于生活”,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也要和生活相结合,用心去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脱离生活的创作是站不住脚的,为此要多看、多思考、多提炼,以达到从“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的过程。石岛写生使我对海洋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渔网和铁丝一软一硬的组合恰恰也能彰显渔民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贝壳与砂石的组合使我领悟到原来点与面的组合也可以是抽象的,充满趣味性。
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中的材料除了其本身的意义,还有统一于画面后所传递的精神表现力,材料进一步成为构成画面、观念表述与抒发情感的主体语言。材料的运用与画面的构成所彰显的表现力是写生画家脑与手的联动,是一支美妙绝伦的舞曲,充满音乐的律动感与舞蹈所传达出的节奏感。
色彩是组成画面的另一重要方面,绘画至20世纪现代开始色彩的平涂进一步取代了中世纪以来细腻的描摹,以及三维的空间表达,明暗、光线、空气与体积的审美趣味统统让位于这种平面化所传达出的韵味,这种充满东方装饰意趣的表现方式,正是我国传统农民画所追求的,来自乡村,源于生活,以民间阶层的审美追求为价值取向。同时将原始观念与现代意识融汇,既有平民风格的绘画样式,又有现代绘画的新颖表现元素,使得画面的风格鲜明,技法不落俗套,手法丰富同时与主题内容相辅相成,展示着中国农村最为鲜活的人物和景象,这种民间传统色彩与画家主观意识的表达完美契合。农民、牧民、渔民的形象不在单一与朴拙而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在观者面前的是一幅幅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高度提炼。
农民画向来以表现农民和农耕生活题材为主,而这恰恰也传达出当代绘画创作宝贵的民族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習主席在19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艺术工作者的“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而这四项要求恰恰指明了民族性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所要扎根的沃土,同时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美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就是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我们正是要在放眼全球吸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不忘初心,牢牢扎根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我们必须要不断挖掘,保护,继承这些离我们渐远的瑰宝。其次,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决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应在探索学习中融会贯通。我们今天吸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
在创作的同时不忘扎根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通过画面强烈的表现力风格融合农民画色彩特有的形式感和民族绘画题材与样式使作品别开生面。写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我们要利用好写生时那转瞬即逝的视觉印象,捕捉其特点并用不同材料媒介进行表达,使传统写生别开生面,令观者欣赏画作时产生“对之如面”的独特意趣,在这种精神性的联觉中达到“不下堂筳,坐穷泉壑”的遨游。
参考文献:
[1]绘画视觉语言思考与研究[D]. 夏远鹤.吉林艺术学院 2015.
[2]中国传统绘画对我视觉探索的影响[D]. 王志频.中国美术学院 2015.
[3]构图与形式——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视觉语言[D]. 吴丽婷.福建师范大学 2008.
作者简介:袁政,男,1995.8.4,山东艺术学院,学生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