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苍凉的无奈与悲剧
2020-09-10李心如
李心如
《半生缘》是张爱玲唯一一部完成的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读张爱玲的小说,很容易发现她的小说里的基调永远是伤感苍白的,《半生缘》亦是如此。小说以三男三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曼帧、世钧、叔惠、翠芝不过就是一座城市里几个平凡的男女,却把爱情演得如此凄凉,令人为之动容。《半生缘》从一开头就注定会有个悲惨的结局,“日子过得真快,尤其是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帧从认识到分手,不过是几年的功夫,这几年却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张爱玲用一种局外人的态度,就好似用那种白描的手法,里面只有黑和白,也由此奠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性。
一、顾曼桢的悲剧
本书中的主人公顾曼桢与姐姐顾曼璐以及母亲相依为命,她是一个知识女性,有文化有理想有担当,有着人性的一切的美好,但是悲剧却环绕着她。在工作中,顾曼桢爱上了原本是自己同事的沈世均,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在旧社会的上海,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在艰难困苦的生活 中,青年男女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生活时,却要承受着外界的非议以及生计的压力。顾曼桢的生活转机因为沈世钧而发生改变,沈世钧在上海与顾曼桢逐渐越走越近。沈世钧的出現为顾曼桢的生活带来了希望,而顾曼桢的善解人意与温婉可人也让沈世钧感到了极大的安慰。在日后的交往中,沈世钧越来越对顾曼桢产生了依赖,沈世钧从南京老家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顾曼桢告白。在恋人的相拥与相互扶持中,顾曼桢感受到了人生的方向与爱情的美好。但是,命运对于顾曼桢却是不公平的,两个相爱的人始终无法走到一起。自私的大姐顾曼桢为了满足丈夫的兽欲,设下一个险恶的圈套迫使顾曼桢被强暴,使得顾曼桢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被母姊等至亲亲人背叛与抛弃;离开关押了一年的囚牢,以为可以得到爱情的抚慰,但是爱情却因误会而离开了她;与强奸犯结婚,明知是将自己埋葬却还得跳入那个无爱的婚姻之墓,以一种自杀的姿态过着她的婚姻生活。
曼璐也曾有过美丽而单纯的生活,有过花儿般甜美的爱情,但在18岁花季,这一切都永远地离她而去。父亲病故,母亲是家庭妇女,顾家长女曼璐,慌乱无助中不得不挑起上有母亲和老奶奶,下有年幼弟弟妹妹的家庭重担,无奈之下她走上了取悦男人一途,至此也迈入了一条悲剧道路。当年华渐逝、红颜渐褪,舞女的末路显现,她无奈嫁给一个有妻有女,好色又无耻的暴发户祝鸿才。曼璐牺牲自己让妹妹受多年的教育,原是想造就一个有知识的妹妹以摆脱相似于自己的命运,祝鸿才却无耻地向她要曼桢,初时曼璐怒斥其“神经病”,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保住既得利益,曼璐自私地决定借妹妹曼桢的肚子生个孩子,于是让丈夫强奸了妹妹,并将曼桢关起来直至生下丈夫的儿子。面对虽遭强暴却不肯就此跟了祝鸿才的倔强妹妹,曼璐不但毫无反悔之意,反而出言讽刺“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个烈女”。最后曼璐养育着妹妹和自己的丈夫所生之子,在三十不到的年纪死去。曼璐为家庭抛却自尊和纯洁,放弃爱情当舞女;下嫁祝鸿才却没有正式名分,又见她不能生育,日生厌弃之心,觊觎“越来越漂亮”的曼桢;自私自利走入歧途的曼璐让兽性凌驾于亲情和人性之上,既陷妹妹辜负爱人于不义,又陷妹妹于水深火热的悲剧境地,并与自己当初的愿望完全背道而驰;曼桢出逃,曼璐养育丈夫和曼桢所生的孩子,在众叛亲离中早死......这一切造就了曼璐的悲剧。通过顾曼璐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也看到了上个世纪旧社会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这些女性如何在社会上挣扎,最后落得悲剧下场。张爱玲更大的贡献则在于,她通过塑造顾曼璐这个人物形象,将充满现代性的悲剧命题做了全新的阐释。张爱玲先生总是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然后以- 种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神,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对于顾曼璐便是如此。
二、《半生缘》的悲剧意义
(一)对生命和爱情的解读
《半生缘》的前半部分“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因为远离老旧的家庭,远离残酷的现实,叔惠、世钧和曼桢三个年轻人之间有春节的情谊,他们快乐地交往,甜蜜地享受若隐若现的初生爱情,令人欣然神往。但是,欢悦是短暂的,最终相爱的人错过了对方,而与之结婚生子的是无爱的人甚至是仇恨的人。这种悲剧反映了张爱玲悲观的生命观:生命是有欢悦的,但欢悦仅仅是生命的表象,其内核是丑恶和不堪、苦恼和艰辛,并且要经历磨难。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的主要成分,但是在现实面前,爱情是那么的可笑,婚姻是那么的苍白。
(二)反映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张爱玲自己孤独而狭小的世界看到了时代的破坏性,看到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破坏却已经来临。年轻人原本很美好的爱情故事被无情地摧毁,一切离美好越来越远,曼桢、世钧、翠芝、叔惠、豫瑾们只能在记忆中找寻现实中找不到的和谐,但他们却“回不去了”。曼桢、曼璐等年轻的悲剧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且也是封建社会男人女人们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他们牵引的正是当时社会的丑态。曼璐的悲剧揭示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吃人者吃人,被吃者在污浊的社会染缸浸染下也会走向吃人,因此我们最应该诅咒的还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曼桢的悲剧揭示了在新旧交替时代新女性生活的无奈与抗争的无力,时代将他们迫害,他们自身却无力扭转悲剧的人生,她们的痛苦呼救更令人震惊更让人心痛。
张爱玲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她的美学也因此被称为“苍凉美学”。在她那些苍凉的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着种种无奈与悲剧。转身之间,半生已远,一生已尽。半生缘,半生怨,半生期待,半生无奈……《半生缘》体现了张爱玲的深邃、丰硕与伟大。历史大环境下的她们是那么让人心疼,却又无法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她们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值得我们去深思,同时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张爱玲作品的不朽魅力。张爱玲就是这样以冷眼旁观的姿态来叙述这纷纷攘攘的悲剧人物及其层层叠叠的悲剧层次,这显示了她对客观现实的尊重,更显示了她对这个冷酷世界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