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结课技巧探微
2020-09-10陈忠武
陈忠武
摘要:一堂精妙绝伦的优质课,良好的开端和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中间环节固然重要,但也应注重结课艺术和技巧,在时间和内容上尽力求“精”,安排上尚“巧”,同时必须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做到善始善终.
关键词:思品課;结课技巧;精;巧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219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一堂好课,不仅应当有良好的开端和环环相扣的中间过程,还应该有完善、精要、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师在课前设计时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束,精心创设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课佳境,做到善始亦善终,既有“凤头”又有“豹尾”。而在实际教学中,“结课”这一环节往往不被重视,“虎头蛇尾”的现象仍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结课”这一环节的功能与要求,精心讲究结课技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与做法。
一、结课必须求“精”
语言上求“精” 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即结束的语言一定要少而精,简略扼要,紧扣中心,或点明该课的精华所在;或概括出知识的中心;或对教学内容的挖掘、精炼、提示和升华;或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做到总结全课,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产生一个 “质”的飞跃。
时间上求“精” 课堂教学有句格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平乏无力,可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 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内容上不画蛇添足,时间上要求“精”,不打“疲劳战”。课堂上如果教学节奏过快,结课预留时间过多,学生则无事可干,教师则随心所欲,这样既浪费时间,也冲淡或干扰了本课主题,影响学习效果。要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养成准时上、下课的习惯,不可提前,更不可“拖堂”,因为拖堂既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又对学生造成思维惰性、心理疲劳等有害的影响,课堂永远是属于学生的。
二、结课必须尚“巧”
巧妙安排 教师如能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做到“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铃声正好响起,”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自然之势,巧妙之极。这种安排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不讲究任何技巧,但要达到这种高超的艺术境界,只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总结、提炼,才能高水平地驾驭,否则,适得其反。
巧留空穴 教学中的空穴是指对某一领域而言,按照某种思维方式,有某项或几项内容,必定还有其他项,而实际上教学尚未涉及的内容。空穴一旦形成,就会激起学生了解空穴、填充空穴的欲望,从而为后续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学习完苏人版九年级第五课“做诚实的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做诚实的人是不是必须实话实说?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呢?对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呢?必要时能不能说点 “善意”的谎话呢……”的空穴,课后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尤其是对“‘善意’的谎言”的争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习下一框题 “尊重隐私、保守秘密”打下基础。
三、结课必须启“思”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不进。”因此,在一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必须恰当地选择时机设悬立疑,收中寓展,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积极思考,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自行讨论,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内容有关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努力创设一种令学生“思前,隐线纤纤,余音缭绕;顾后,兴趣盎然,欲奋力再攀。”的结课意境。
四、结课必须激“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没有趣味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趣味的课堂是枯燥的。充满情趣的结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保持在50分钟左右,而孩子的年龄越小保持的时间就越短。由此可见,一堂课将结束时,如再给学生以活泼新鲜的刺激则可以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效果。教学中用以激“趣” 的方法、手段很多,如幽默故事、漫画、小品、游戏、欢快的音乐、多媒体动漫、案例、视频等。
五、结课必须煽“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即使在一堂课的结尾,针对学生渐渐衰退的学习热情,教师如能适当的煽情,也能打动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情感上再次得到启迪,诱发,领会到新感觉、新情趣,能再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师生间再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不仅难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难忘教师自身的形象和魅力,教学的实效一定能大大地增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使用多种煽“情”手段:或以一演讲者的架势声情并茂地演讲;或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或让全班齐声朗诵诗歌、名言……
例如,在学习完苏人版“辉煌的历史篇章”时,我于是组织全班同学高声齐唱歌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那高亢、豪放、激昂的旋律激荡着每一位学生心灵,学生的情绪在歌声中受到充分感染,加深对“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历史进程中的丰功伟绩与领导地位”的认识,从而从情感上更加热爱并拥护党的领导,这样,学生因歌曲而共鸣,教学因歌曲而升华,课堂也因歌曲在结尾处再掀高潮,可谓寓情于歌,寓教于乐。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结课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设计结课时,切不可单调地千课一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特点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技巧,使教学达到“低耗高效”的良好效果。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教师惟有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 教师优秀论文选编》主编李章龙、魏耿泉.
《新课程 怎样教得精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 方国才.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主编 周成平.
《学与教的心理学 》主编 邵瑞珍 皮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