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智能化教学创新途径研究
2020-09-10夏俊青
夏俊青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的推动下,现代数学教育活动正在向着计算机技术不断靠拢。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说,“智能化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必然选择。如何在现代技术与信息载体的推动下重新规划小学数学教育,赋予数学课程更多的智能性与创造力,这是小学数学教育活动必须经历的转型之痛。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展开论述,思考如何构建智能化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四年级;智能化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204
“智能化”是伴随互联网技术演化而来的全新的信息技术传播理念。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努力推动教学工作的智能化转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直观观察、抽象思考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智能化”已经成为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智能化教学的教育意义
(一)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信息化時代下,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正在向着多元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等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仅能够在教师、书本处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整体传播效率较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的、掌握不够全面。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思维与教师的教学思路长期严重脱轨,当教师在讲述解题方法时,学生的思维依旧停留在问题的提出、发现等层次。智能化教学理念的出现则为教学活动的推进带来了新的灵感。一方面,教师能够借助“互联网+”背景下所给出的现代化技术发起教学活动,如多媒体课件、云平台等,新式教学方法的出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当前的教学知识,还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复习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借助智能化手段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依靠独立搜集信息、独立加工信息等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究,逐步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化教学改变了信息的流动方式与流动方向,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问题。
(二)改变数学授课模式
我国素来有“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育指导体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管理关系”更加明显。大部分小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依靠教师的引导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顺从教师”乃至于“盲从教师”已经成为常态,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与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但在与教师开展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求异思想又会被教师的权威所压制,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开放性并不能得到保障[1]。智能化教学的出现则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支持,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能够借由线上互动、视频教学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并依靠虚拟技术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被预留下适当的空间距离,但思想上的距离却被无限拉近:学生能够依靠虚拟技术提问、思考,在脱离教师干预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教师能够利用虚拟技术传播数学知识,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化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智能化展示,培养几何思维
在小学四年级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已经对数字概念、图形概念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发起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数学概念分析有关问题的能力正在不断提升,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具备了独立推理图形知识、分析图形概念的必要素质。在“互联网+”格局下,教师可尝试依靠信息技术落智能化教学活动,依靠展示优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确定学习方向。
以四年级教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对于这两种几何图形,学生可能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了解,为加深学生对于相关图形知识的记忆,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发起教学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引导学生回忆图形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环节,学生对边、角等概念进行整理,并对图形的特点进行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带有两个直角、两条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在学生给出答复之后,教师可利用绘图软件对正方形、长方形进行加工,依靠角度的拉扯、长度的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当四边形的边长、角度发生变化之后,图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先前的展示经验,学生从图形的平行关系、长度关系、角度关系三大角度展开论述,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梯形的特点分别进行整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依靠展示经验分析有关问题,进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二)智能化互动,培养数学热情
开放的互动机制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经过先前的数学教育活动,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其渴望在教学活动中将这种经验表现出来。而在后续的数学教育环节,教师所给出的教学理论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数学、教育等角度重新思考问题[2]。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化互动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教师可通过线上技术建立全新的互动机制,在课前授课、课上交流环节做好教学规划工作。以四年级教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前预习环节利用课件布置预习任务:如何对数学题300÷20进行求解?154÷14又应该如何求解?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标准答案的限制,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题:对于300÷20,学生会用乘法依次试数,计算与20相乘之后能得到300的数的值,对于154÷14,学生会直接将10、20等数字带入到计算当中,进行求解。但当教师提出更为复杂的除法问题时,学生会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解题思路过于繁琐,从而渴望得到新的解题方式。在这一环节,教师可结合课件导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技巧,帮助学生“回到正轨”。通过全新的互动、计算机制,智能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个体的数学解题能力。
(三)智能化实践,形成数学灵感
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更要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其结合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在智能化教育理念下,现代高科技的出现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结合智能化技术帮助学生归纳数学运算技巧[3],使其主动整理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盲点。
以小学数学教材《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给出数学问题7+18×2-6+4÷2=?在学习混合运算之前,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对问题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是24,但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时,得到的结果却是39。智能化设备与个人运算结果之间的巨大差距会使得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对自己的计算流程进行推理,但在验算之后,学生发现,结果并不存在数值上的错误,由此,学生开始将运算结果的差异转移到运算顺序当中,思考“加减乘除”的优先级。当学生尝试利用先乘后除、先乘除后加减等方式开展计算活动时,其所得出的答案也在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靠拢。在学生给出正确的验算顺序并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混合运算问题,引导学生计算答案、验证方法,以智能化设备为实践材料,开发自己的数学灵感。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之势。要将智能化教育理念灌入到课堂当中,教师可尝试从观察、思考、实践等角度入手,为学生勾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流程,帮助学生结合问题整理数学概念与解题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
参考文献
[1]马晓军, 齐秦.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智能化教学创新途径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 No.670(01):119-119.
[2]董岳林. 小学数学学习中网络资源对自主性提问的作用探讨[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7(7):22-22.
[3]余兴燚. 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 000(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