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20-09-10肖霞
肖霞
摘要: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体验,既符合新课改的教育内容与精神,同时也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索历史的奥秘。因此本文以“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为题,以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论据,致力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希望能够为学生带来更新颖、科学的历史学习体验。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077
在传统的历史学科中,教师“一本教材走天下”,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初中历史课堂的沉默现状,为此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育带来了曙光,尤其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乐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增强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重要教学方式。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所总结的教学实践,希望能夠为广大教师带来教学上的建议。
一、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的优势,其声像性强,画面逼真,能够为学生带来生动活泼的形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历史课堂中的沉默,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传递学生历史知识最为主要,但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直观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内容,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学习眼球,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宋代经济的发展”时,倘若直接让学生进行教材的阅读与掌握,必定会降低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值,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相关内容进行展示,如清明上河图。此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的画面功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发展有一个大致印象。最后教师只需要稍作引导,便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之后,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与整理宋朝时期的影视剧,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历史学科具有理论性与抽象性特征,其时间、空间概念比较强,很多学生在理解与记忆的过程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各种历史画面与信息,进而加强历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同时也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设计重难点教学方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设计出多种方式,以备突发状况的产生,从而保障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历史。
例如,教师在教学“土地改革”时,其教学的重点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教学难点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此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土地改革的意义,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话剧《白毛女》,让学生通过典型故事去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名师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教学视频的播放,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最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象征着国家实力,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本身代表着科技与创新,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借助强大的表现力、形象化,让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例如,教师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个时代的象征性物体,让学生能够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生活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视野得到拓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多媒体的优势是强大的,其多样的功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能够为历史教师带来教学便利,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广泛应用。此外,多媒体的灵活使用,也为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专业历史知识,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让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拓展,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管延庆.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适用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4):61-62.
[2]陈德刚.多媒体设备优化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