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0-09-10黎启冬
黎启冬
摘要: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操、素养提升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增强基础知识之上,全面地提高文化素质,并在接触美的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因此本文以《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以在反复诵读中感受韵律美;在阅读分析中感受形象美;在阅读联想中感受意境美为主要论据,致力于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039
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审美感受、想象、鉴赏与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拓展自身的语文视野,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学创作方式,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而审美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感受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工作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在反复诵读中感受韵律美
文字的发音与音调决定了其韵律美的存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先进行文章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开始正式的教学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将初步阅读中的韵律美进行突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的押韵以及节奏美。当文章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此时可以注入情感进行吟诵,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韵律美,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含义。
例如,教师在教学《观沧海》时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此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吟诵时,可以先传递学生本诗的韵脚,使学生多加注意。紧接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播放名家范读,并鼓励学生进行跟读,使学生能够在规范的节奏中再次感受其韵律美。最后,教师随机挑选几名学生,融入情感进行吟诵,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诗句的韵律美。此外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吟诵情况,当学生出现错误是,要及时地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感受韵律美。
二、在阅读分析中感受形象美
初中阶段的教材文章中,不乏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记录了组多优秀人物与事迹,并通过这些形象烘托出更加美好的精神与意志力。为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分析中,带领学生感受文章的形象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渗透形象美?首先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找出文章的主人公,说出其主要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进行阅读,并分析这些句子对塑造形象美的作用。最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进行探究,感受形象美,并进行升华,使学生意识到审美的重要性。
例如,教師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分析“母亲”这一形象。首先学生在初步阅读后,总结出“母亲”的特点:坚强、伟大、无私、脾气好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所对应的语句,并与学生一同进行探究,最后从“母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教师问学生:“这段属于动作描写,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学生回答:“怕作者触景生情,伤感痛苦。”在整个文章的阅读分析中,教师突出了形象美,以及语言美,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亲情的伟大。
三、在阅读联想中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具体社会生活画面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只有具备意境美,才能够产生足够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或回味无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应该与学生一同分析意境美,将文字所传达的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并根据这一意境,思考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情感,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增强,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理解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其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首先,教师将本诗所塑造的景象通过信息技术投影进行展示,然后与学生进行分析,如“枯藤老树昏鸦”,很形象地写出了晚秋与黄昏的景色与意境,这里的“老”字,既说明了树木年纪之“老”,也鸟鸣了“断肠人”当时的心境与经历。总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联想画面,并通过画面感受意境,最后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递语文专业基础知识外,也应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帮助学生欣赏与鉴赏文学美,使学生意识到优秀与不优秀之间的区别,并形成正确的文学鉴赏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高雅脱俗的审美观。最后,希望教师与学生能够教学相长,在审美教育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江文欢.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实施[J].文学教育(上),2020(11):72-73.
[2]张婷婷.让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绽放光芒[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