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有效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研究
2020-09-10李欣欣
李欣欣
摘要:在这个素质化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还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成主要的教学目标。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的特性,教师的任务更加重了,他们比之前教学时更注重把核心素养渗入到教学中,但是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发展的还不够全面,他们没有发觉到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如何有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成为了很多教师的教学阻碍。以下,本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有效渗透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正确观念;法制知识;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的道德行为品质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从内心发生改变,使学生的素质提上去。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普及法制知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社会现状,并也会让学生拥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使学生可以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最后,教师就要从行动上去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共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到社会和谐幸福的生活,从而使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
一、传达正确人生观念
人的思想决定这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这就是社会中还有很多坏人的原因。为了学生能拥有好的素质和他们以后的人生能够更加光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不好的,这样能有效的使学生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制定自己的人生计划,从而使学生可以为自己的计划全力以赴,以此来坚定学生的信念和意志力。
例如,我在讲解“合理利用网络”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我考虑到现在社会中网络非常发达,而且学生也会经常使用网络,但是互联网世界中虽然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是不乏有一些带坏学生思想的不良事物。所以在这节课我会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观念,以课文中合理利用网络为例子,向学生举出网络中不正确的例子,并让学生把那种事情当成反面教材去学习。我会这样跟学生举例“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些学生因为去互联网上看到很多不良性质的东西自己亲身就去模仿,所以你们要正确的使用互联网,学会屏蔽这些负面的东西。”,这样就会培养学生有分辨事物的能力。
二、深化学习法制知识
虽然现在我们的国家处在和平年代,但是社会中还是有很多扰乱治安的不法分子,这些人之所以走向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和法律方面知识薄弱,导致他们不懂法、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小的时候就向学生传输科普法律知识,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还会对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使我们国家变得更加强壮。
例如,我在讲解“做守法的公民”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这篇课文会注重向学生解释课文中预防犯罪以及善用法律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能够产生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就比如,我讲解到善用法律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诉学生“善用法律就是如果有人对你做了违法的事情,就像侵犯个人隐私这样的性质之类的事情,你们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回应他们,应该使用法律的武器,让他们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我举的例子理解如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提升公共参与意识
光是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学生是不能体会到核心素养的意义的,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的内心,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公共活动、助力公益,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人民的凝聚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意识。这样之后,学生的内心就会变得强大,使学生更加自信的去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学生会意识到自己以后也可以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我在讲解“积极奉献社会”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文内容主要意思是让学生有一颗报答社会的心。所以,我讲解完课文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探望敬老院的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后能深切体会到课文中积极奉献社会的意义,并且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人们和谐的力量。学生经历过这一次的活动之后,就会从心里认为这样做是非常好的事情,从而使学生以后再次遇到社會中类似这样的活动时他们都能为其出一份力,使学生把我国人们的团结和凝聚力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我国从古代就开始注重人们的思想教育和人民的素质提升,如果我们每位公民都有很好的核心素养,那我们的国家会有国泰民安的景象,从而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更加迅速,这样才能在世界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教师要是在教学的时候把核心素养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不仅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变得更有耐心,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也会使学生有坚定的人生目标。从而能够达到素质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立.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杨柳井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