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看法

2020-09-10黄成刚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困生新课程数学知识

黄成刚

教师教学成果需要学生做作业来巩固和检验,学生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何促进小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并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不同类型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当前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根据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来浅谈农村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看法。

1 注重“双基”的练习

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似乎变淡,部分教师竟有想抛弃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意念。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训练,是传统数学教学宝贵经验的传承,是落实数学课标的有力保障,是促进数学课改的基本策略。所以数学的“双基”作业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师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只有教好最基本的东西,只有懂得最基本的东西,学生才能循序渐进的领会知识。作业设计离开“双基”的训练,一味追求深层练习,这样会使差生完成不了作业,导致学生厌学现象。

2 作业设计要突出“趣味性”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如: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数学游戏、数学调查、数学作业“自助餐”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设计了多种具有层次性、实践性,多样性、趣味性的作业,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去感受成长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做数学特色作业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智慧、张扬自己的个性,体会做作业的快乐。

3 帮助“差生”设计作业

“差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痛点。相对而言,一般的学生都能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而“差生”是难以按时按量完成了。教师要认真分析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计划好时间,确定好阶段性的辅导内容。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同时,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

4 设计“生活化”作业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深度挖掘所要讲述的知识内容,并且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类型,在教学实践中,从生活的一个点进行切入,再向大家揭示所学学习的知识,这种教学手段下,能够让学生对陌生的知识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对数学教材进行更加深层的研读,这种学习背景下,学生才会产生理性的思维。而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的有效联系,则是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有效体现。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会首先想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学习世界里,才能够在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搭建其一座桥梁,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学生才会取得数学学习的深度发展。最后,学生在生活化作业的践行过程中,才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如此,学生才能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学习现状,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和生活化。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着数学的智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会用数学的智慧去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布置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并能真正减轻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质,为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景蕉.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J].小学教育参考,2007(07).

[2] 劉显国.练习设计艺术[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乐里镇风洞小学)

猜你喜欢

学困生新课程数学知识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