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no.7音乐性画面性探究

2020-09-10武亚男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2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

武亚男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深深地植根于俄罗斯本地文化,旋律广阔,和声丰满。《音画练习曲》op.33即是其中优秀代表作品之一。这套练习曲打破了传统练习曲以技巧训练为主的目的,在音响,表现力上更为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背景、《音画练习曲》op.33no.7的创作背景、音乐性、画面性及不同钢琴家的演奏处理,从而探究作品所描述与展现出来的音乐画面。

关键词:音画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音画性;演奏技法;音乐情感

一.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练习曲op.33no.7创作背景

提到浪漫时期的技巧性练习曲,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但与肖邦、李斯特等人以技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练习曲不同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更多的是注重“音画”二字,技巧性的练习则处于其次,那么要較好掌握此练习曲就必须要深入研究作曲家的创作由来以及这一系列练习曲所蕴含的独特意义。

(一).作者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的俄国一个贵族家庭。他的一生中专注从事于作曲,钢琴演奏,指挥这三大事业,并在这三大领域中几乎获得了同样大的成功。从1891年至1900年可以说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历程的初期,这个时期的拉氏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度过他无思无虑的学习生涯,并且开始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中不俗的天分。但如同大多数作曲家,拉氏的音乐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895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精心创作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他的这首作品却在彼得堡首演时遭到了失败,这是拉氏第一次遇到如此挫折,为此他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与迷茫之中,随之开始渐渐减少了创作,转而投入了钢琴演奏中。1900-1917年是拉氏创作中期,这一时期是他创作中最为繁盛,同时也是重新焕发出了拉氏大量创作灵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拉氏创作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音画练习曲》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在拉氏创作的晚期(1917-1943),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拉氏不得以离开祖国,并在美国度过了自己一生的最后二十余年。漂泊在外的拉氏每时每刻都牵念着心爱的祖国,深深的爱国之情也成为拉氏晚期创作的主要特征。

(二).练习曲op.33no.7的创作背景

任何一位作曲家创作灵感来源大多会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拉氏也不例外,家庭不幸,亲情的缺失以及创作的失败让他的性格中带有一些浓郁悲情色彩,但他也并没有因此消极,颓废,在经历三年的沉寂之后拉氏又重新开始投入创作,用音乐记录着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1911年,同时也是拉氏创作op.33no.7这首练习曲的这一阶段,此时的欧洲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社会各个阶级动荡不安,人们急于在精神上寻找慰藉,因此各种文艺浪潮此起彼伏,而此时拉氏的音乐中依旧保持着晚期浪漫主义情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正如他所认为的“真挚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品质”。op.33no.7这首作品也正是他艺术真诚的一个体现。

二.练习曲op.33no.7的音乐性

《音画练习曲》作品33最初形成时有9首,后在出版前被作曲家删去了三、四、五这三首,因而目前作品33出版的作品实际只有6首,并在1948年公诸于世。

(一).节拍

20世纪随着现代派各种作曲手法的出现,节拍的运用已不似古典时期的音乐那样严格,规整。混合拍,变化节拍以及复合拍被作曲家们频繁运用,例如在作品33第6首的第十三小节之后作曲家就用运用了6/4拍,这样演奏者在练习曲目时即使谱面没有明确标注的强弱记号也能通过复合拍来准确掌握强弱变化。

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有复合拍的运用,不规则的变化节拍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富有特色。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共运用了2/2,6/4,2/4三种拍号,并在全曲中变换了6次,在第十三小节之后由2/2拍转为6/4拍,十四小节后转到2/2拍,二十二小节之后又转为2/2拍,四十六小节后转为2/4拍,紧接着在四十七小节之后转为2/2拍,最后以2/2拍结束全曲,作曲家利用这种不规则的变化节拍将节拍重音标注在非节拍重音的位置上,加强了练习曲A部的半终止感,色彩更加鲜明。同样的作曲手法在其他地方均有使用,练习者在练习时要注意到这些细节变化,以此来帮助练习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音画练习曲》的创作风格。

(二).音乐情绪

从上表可看出,作品33的9首大多都采用的小调,从每一首的标题来看,6首作品中(除未出版的三首)大多都带有悲壮,哀婉之情,如第一首“悲壮的独白”,第三首“暴风雨的呼啸”等,但不同于其他几首,第7首则主要是描写欢乐的节日气氛,色彩也较为明亮,是op.33中音乐情绪最为轻松的一首作品。

(三).曲式结构及乐段、乐句的划分

这部作品采用降E大调,色彩较为明亮,气势恢弘,是一个典型的带有尾声的单二部曲式,A(1-20小节)B(21-43小节)尾声(44-56小节)。

乐段A(1-20小节)是由两个相似乐句构成,1-10小节为第一乐句,第11小节是第二乐句的开始,第二乐句将第一乐句的旋律提高三度,是第一乐句的变化再现。

乐段B(21-43小节)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为21-26小节,第二乐句为27-32小节,第三乐句为33-38小节,在这一乐段中,第三乐句同样是在第二乐句的旋律基础上升高三度而进行的变化再现。

(四).演奏难点

拉赫玛尼诺夫是将打击乐特性融入到钢琴演奏的第一人,这一特点在练习曲op.33no.7中也有体现,例如作品的一开始,

因而演奏者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应注意力度的掌握,力度要强但不能将声音砸死,并且这首作品的力度变化层次较为鲜明,谱面中出现了pp(很弱)、p(弱)、cresc(渐强)、mf(中强)、f(强)、ff(很强)等力度记号,为了更好地体现进行曲风格,谱面上甚至标注了sf、sff(突强),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全曲的力度变化,能够感染听众,让欣赏者通过不同的力度来感觉出整首乐曲的情绪变化。

此外,在这首练习曲中,作曲家较为频繁地使用了跳音,保持音记号,例如作品的一开始就在长音处使用了保持音记号,八分音符则标注了跳音记号(见谱例2),因此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应更加仔细认真,将每一个保持音的时值尽量保持到最大,将跳音与保持音的区别清晰地演奏出来。

三.练习曲op.33no.7的画面性

对于《音画练习曲》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训练自己的演奏技巧,更要在具备技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练习曲蕴含的艺术性,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以下会从这部作品的三个乐段来详细探究作曲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一).乐段A的音乐形象

正如上文所说,第7首是练习曲op.33中音乐情绪较为明快的一首作品,因此乐曲一开始就以ff力度的双音进行,一直持续到第四小节,给人一种庆祝节日,欢迎士兵进城,敲锣打鼓的激动场面(见谱例2),紧接着在第四小节第一个和弦之后,右手改为分解和弦,力度由f变为pp,似是士兵们轻盈的跑步声,左手的低音旋律好像是乐队奏出低沉的长号声,但又能透出一丝高兴的情绪。

接着在第六小节开始双手旋律逐渐渐强,左手更是从单音变为更加有力的八度,象征着战争胜利了,春天就要到来了,人们即将要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了,

最后在A部的第九小节与第十小节开始出现渐慢,结束在属音上。

从第十一小节开始旋律提高三度对前一部分进行变化再现,从第十四小节开始旋律有所变化,尤其左手低声部以八度双音为主,使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愈加高昂,

如果说第一乐句是士兵们准备进城的画面,那么这一乐句开始士兵们就已经进入城门之内,民众们终于看到了胜利归来的士兵,原本兴奋的心情此时也更加激动。

弹奏者在弹奏乐段A时,需要注意最开始ff力度的双音,指尖力量要集中,配合踏板的运用,双音下沉有力,在第四小节要凸显出力度对比,运用左踏板,f力度与pp力度的明显对比以及低声部的旋律要清晰,在第六小节开始逐渐向高音区攀升,同时力度也要有明显的渐强过程。在十一小节开始变化再现时,要注意两个乐句情绪的不同,第二乐句虽然是第一乐句的再现,但其在力度以及感情方面要比第一乐句更加饱满,愉快。随后以渐慢的速度结束A乐段,开始进入B乐段。

(二).乐段B的音乐形象

乐段B是从全曲第二十小节开始到第四十三小节作为结束。由于拉氏青年时曾在音乐学院受到西罗提,阿连斯基,塔涅耶夫等多位老师对和声对位的严苛训练及其他作曲方面的课程,所以在拉氏创作的音乐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复调的作曲手法。这一特点在B乐段尤为明显。

乐段B旋律最开始就运用了复调的手法,但低音区的最底声部与高音区的最低声部前三拍与最后一拍均为空拍,是不太明显的多层次旋律,因此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双手,第三拍的二分音符的和弦节拍,这里的和弦只需弹奏一拍同时配合踏板进行保持够两拍即可,同样的手法在全曲多处均有出现,所以这就要求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要十分仔细,弄清楚旋律层以及拍子。各个声部都有自己行进的方式,三个声部同时演奏却也十分地和谐自然。

把乐段A的形象比作士兵进城,人民热烈欢迎的场面,那么从乐段B一开始,也就是二十一小节开始,在士兵们整理好队形以后,人们开始为欢迎士兵而表演节目,载歌载舞,二十六小节开始士兵们也加入了玩乐中,众人整齐的舞步,有力的号子声,使B乐段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这一乐段无论是从右手旋律还是左手低声部旋律来说,和弦及八度双音显得这一乐段气势更加辉煌有力,欢快的色彩也更为浓烈,因而也可以说全曲的情感高潮处正是出现在这一乐段,所以练习者在练习这一乐段时要注意右手和弦及左手八度的力度进行,强而有力,欢快但不急躁。乐段B最后以两个sff力度和弦来结束,随后进入尾声。

此外,在这部练习曲中,保持音,跳音的运用较为频繁,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切忌忽略这些标注,在弹奏过程中尽可能使保持音的时值保持到最大限度,跳音的弹奏也要轻巧有力,显示出活跃的气氛。

(三).尾声

从全曲的第四十四小节到五十六小节是第7首的尾声部分,延续B乐段的高昂兴致,尾声的一开始依旧是热情欢快的,右手的分解和弦以及左手八度低音要弹奏地十分果断有力,在进行到五十一小节后,旋律仿佛又对A乐段的第四小节进行了变化再现,此时场面仿佛渐渐安静下来,士兵们开始各自归队整理队形,乐队的号子声持续不断,紧接着到第五十三小节,旋律开始渐强,最后以ff力度的结束在主音和弦上,表示已经整理完毕的士兵们又恢复了严肃的面容,向民众们表达出自己为国奉献,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总之,演奏者在演奏整部作品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力度的把握,强弱对比明显,富有层次感,还要表达出各个乐段作曲家所想要传达的情绪,欢快明朗又富有气势。

四.CD鉴赏

我在通过对练习曲op.33no.7这首作品经过全面的了解及学习后,又分别找了不同的钢琴家对这首作品的演奏CD来进行鉴赏,以求通过不同钢琴家的演奏从听觉上来深入研究这首作品。

我在经过欣赏不同钢琴家对op.33no.7的演奏后,我认为哈伯森以及BorisGiltburg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最有可取之处,这两位钢琴家无论是从整体的音乐画面的呈现来看还是从细节处理来看都显得尤为清晰,富有画面感奏有相似的特点但也各有其不同之处。

(一).哈伯森的演奏优点

哈伯森出生于英国,是现今著名的指挥家和钢琴家,曾在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并分别在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和维也纳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银奖。此CD出自哈伯森的专辑《Rachmaninoff:Etudes-TableauxOp.33&39》,这一练习曲是一首主要描写军队打了胜仗凯旋的进行曲,因而整首曲练习曲较为慷慨激昂。哈伯森的演奏就十分地铿锵有力,并且在处理全曲的力度变化时,即使是pp的力度,也显得较为坚定,并没有抛开曲子本身去做单纯的力度处理,也正是这一处理,使得整首练习曲更加符合进行曲的风格。对于曲子的第8至10小节的渐慢处理,哈伯森的演奏则比较巧妙,没有显得太为拖沓,又很具有终止感。在对曲子尾声的处理也十分果断有力,旋律悠長,左右手的旋律变换清晰明了。

(二).鲍里斯·吉尔特伯格的演奏优点

鲍里斯·吉尔特伯格是俄罗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同时也是国内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和陈萨的“同门师兄”,我欣赏的他演奏《音画练习曲》op.33no.7这一CD出自于他的专辑《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和音画练习曲Op.33》,想对于哈伯森,鲍里斯则更擅长于演奏浪漫后期及印象派的音乐作品,对于练习曲op.33no.7,鲍里斯的演奏则显得较为细腻多变,画面感十足,在力度变化处理上,他的处理不仅符合进行曲的风格,而且强弱对比更加明显,整体演奏效果能使听众更为清晰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

对于以上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我本人更为倾向于鲍里斯的演奏处理,如果仅从听觉上来鉴赏,鲍里斯的演奏更能够带动听众,例如他对于全曲中第22小节的处理则显得较为欢快,

此处的跳音鲍里斯的弹奏更为调皮,轻巧,能够很直观地给观众传达出一种兴奋,愉悦,载歌载舞的场面。并且对于全曲的力度处理,鲍里斯的演奏更具感染力,更加富有层次感。紧接着在这几小节之后,画面变换,不再是轻松欢愉的手舞足蹈的画面,而是一种勇士势必要打败敌人的坚定信念,对着人民发出慷慨激昂的宣誓。所以,对比哈伯森和鲍里斯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我认为鲍里斯的演奏更能够吸引我。

结论:通过具体解析作品33第7首的演奏技法,我们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的的《音画练习曲》以“音画”二字区别,意在说明这套练习曲除技巧方面的练习以外,更主要的是其蕴含的音乐情感似画一般生动形象,以音动人,每首练习曲拉氏都会有为其阐明的标题,但又不会以其标题来限制欣赏者的想象,这就使得这套练习曲更为抽象化,将音乐,畫面与练习相结合,更从性质上突破了传统练习曲的创作目的。但另一方面,“音画练习曲”并非简单的是“音乐”与“画面”相加单纯制造出画面感,演奏者在充分掌握了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后能够轻易感觉到,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并不单单是为了表现这种画面感,更重要的是这些画面所蕴含着的作曲家自身的情感。由此可见,《音画练习曲》更侧重的是音乐情绪的变化过程,但无论是以音传画还是以音传情,“音画”最终传递都是作曲家自己的音乐情绪。

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这一套练习曲,钢琴学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把它作为训练技巧为目的去机械地弹奏,而应该通过把握整首练习曲的调式结构,旋律,速度以及力度等各个要素来更加深入理解练习曲,了解拉氏的创作目的及其意义。并力求在演奏的过程给自己以及观众传递出作品所描述的画面场景,能让听众感受到画面美,感受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西方音乐通史》[M]于润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

[2]《永恒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审美研究》[M]王在畅北京:线装书局2007.9

[3]《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M]〔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唐其竞等人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9

[4]《西方钢琴艺术史》[M]周薇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赵晓生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6]《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

[7]《二十世纪钢琴大师》[M]谢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拉赫玛尼诺夫》[M]〔德〕魏玛著陈莹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2

[9]《音乐圣经》[M]林逸聪华夏出版社2006.7

[10]《俄罗斯艺术史》[M]任光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拉赫玛尼诺夫画传》[M]〔法〕雅克·艾玛纽埃尔富斯凯纳李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3

[12]《西方音乐史教程》[M]李秀军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

[13]《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稿》[M]朱显碧、宋运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6

[14]《西方音乐史简编》[M]沈旋、谷文娴、陶辛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15]《钢琴实用教程》[M]黄瑂莹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CD专辑:

[1]《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作品33和39》哈伯森2008.9.29

[2]《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和音画练习曲Op.33》鲍里斯·吉尔特伯格2017.9.8《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画练习曲》(俄)拉赫玛尼诺夫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2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 山西晋中 030619)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
萨克斯演奏技法探讨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南北竹笛乐风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绚丽技法的完美诠释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之